編者按
襄陽,一座被漢江浸潤千年的古城,山水相依處藏著半部華夏文明史。這里有“楚山橫地出,漢水接天回”的壯闊,有“一江碧水穿城過,十里青山半入城”的靈秀,更孕育著無數文人墨客對天地自然的詩意叩問。
自5月19日起,我們以【“文潤襄陽”生態文學采風作品展】為窗,邀您共賞作家筆下的山水長卷——看他們以文學之筆丈量生態之美,在鋼筋森林之外,尋回人與自然對話的初心。
我們相信,好的生態文學不僅是自然的贊美詩,更是叩擊心靈的警世鐘。當筆尖劃過紙頁,那些被定格的青山綠水,終將成為喚醒更多人環保意識的星火。
襄北崗地上綻放的生態詩花
劉 陽
鄂西北的五月,陽光像被揉皺的金箔,灑在老河口市袁沖鄉廣袤的田野上。站在觀景臺上俯瞰,夏詩荷雨村如同一幅山水畫卷,麥田的金黃、荷塘的翠綠與光伏板的銀藍交織成錦。然而在五年前,這里還叫下四河淤村,名字里藏著下雨時四條河汊洪水泛濫、水土流失嚴重的悲劇。
老輩人記得,每逢梅雨季,引丹渠水就會漫過堤岸,將村莊泡成孤島。村口的土路被雨水泡發成黑褐色的泥漿,行人必須拄著拐杖才能跋涉,鞋底常常被粘泥拽掉?!扒缣煲话训叮掠陙y糟糟”的諺語,像生銹的犁鏵,刻在每個村民的記憶里。
黃土層被雨水切割出猙獰的溝壑,裸露的黏土像大地的傷口。稀疏的狗尾草在風中瑟縮,葉片上蒙著厚厚的沙塵,如同老人渾濁的眼。一位老人彎腰撿起一塊坷垃哀聲說道:“這土跟石頭一樣堅硬,種啥死啥?!边h處的布谷鳥發出單調的啼鳴,在空蕩蕩的山梁上撞出回音,像極了村莊的嘆息。
村東頭的李大爺常坐在百年銀杏樹下,講起女兒出嫁的往事。那場暴雨中,迎親的婚車在村口陷入泥坑,新郎背著新娘蹚過沒膝深的泥漿,新娘的繡花鞋陷在泥里,赤腳走到婆家?!皩幊匀昕?,有女不嫁李家莊”的民謠,成了壓在村民心頭的巨石。那時的村莊,連遷徙的候鳥都不愿停留,只有野兔在荒坡上尋尋覓覓,印證著“兔子不拉屎”的窘境。
2018年清明節,王清林站在袁書堂烈士墓前,墓碑上的裂痕像一道未愈的傷口。作為五縣暴動遺址的守護者,這位年富力強的鄉土漢子,正經歷著人生的重大抉擇。他1974年出生于下四河淤村,曾隨著改革開放的大潮走出村莊,在城里創業跑運輸,早已過上西裝革履的生活。然而每次驅車經過村口那棵中空的歪脖子槐樹,往事歷歷在目,總會一陣心酸。
“清林啊,你看看這滿坡的荒涼與貧瘠,怎么對得起用鮮血染紅這片土地的先烈啊!”鄉黨委書記的話像重錘,直擊靈魂。他毅然決定服從組織安排,回村擔任黨支部副書記、村委會主任。站在村委會舊址前,斑駁的石灰墻上“農業學大寨”的標語依稀可辨,墻角堆著生銹的鋤頭和開裂的塑料涼鞋。當他西裝革履地出現在村民會上,臺下響起竊竊私語:“城里的老板回來當村官,能待倆月算他狠!”
王清林沒有辯解,而是用腳步丈量全村每一寸土地。在村史室,他翻開布滿霉斑的《袁沖鄉志》,目光停留在1930年的記載:“袁書堂率赤衛隊在此與敵激戰,流盡最后一滴血?!敝讣鈩澾^泛黃的紙張,他忽然意識到,紅色基因不該只存在于史書里,更應轉化為改變命運的力量。
“想要改變這荒蕪的面貌,就得先把土地爺伺候好?!蓖跚辶值脑拵е嗤翚庀?。2021年他擔任了村黨支部書記。這年冬天,他帶領村黨支部“一班人”,開始謀劃并實施消滅“三荒”(荒坡、荒地、荒場)的工程。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經過全體村民的共同努力,目前綠化面積達2800畝,綠化覆蓋率在60 %以上。青松、銀杏、櫻花錯落有致,形成了“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的生態屏障,徹底消除了水土流失的隱患。
全村169戶吃上自來水后,改造旱廁的戰役提到議事日程。殊不知,廁改絕非易事。七十八歲的張奶奶拄著棗木拐杖堵在門口:“我活了一輩子,沒聽說拉屎的茅坑還要用自來水沖?!蓖跚辶侄自陂T檻上,指著墻上的全家福:“奶奶,您孫女過年回來,捂著鼻子上廁所的樣子,您忘了?”老人沉默半晌,忽然抹起眼淚:“那丫頭說,以后帶對象回來,怕人家嫌棄……”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全村原來的旱式茅坑最終全部改成了水沖式廁所。
雨污分流工程啟動時,挖掘機的轟鳴聲打破了村莊的寧靜。當排污管道埋入地下,三格化糞池取代了蚊蠅亂飛的露天坑,村民們發現,夏天的蚊子少了,池塘里的水不再泛著白沫。退休教師陳老爺子試著在池塘投放鯽魚苗,幾個月后竟撈出三寸長的活魚。消息像長了翅膀,很快傳遍十里八鄉。
最動人心魄的蛻變發生在村中的洼地。王清林力排眾議,將30畝荒塘改造成荷塘,從江蘇引種太空蓮。2021年夏至,第一朵荷花綻放的清晨,他帶著村民站在塘邊。粉白的花瓣托著露珠,在晨風中輕輕顫動,72歲的李大爺高興地說:“這輩子沒想到,臭水坑能開出這么俊的花?!?/p>
如今的荷塘是村莊的詩眼。清晨,打太極拳的張叔踩著露珠穿過九曲橋,鞋底沾著荷香;傍晚,蛙聲從蓮葉間漫上來,如同大地的心跳。暴雨突至時,躲在觀景亭里看雨打荷葉,萬千水珠在翠色上跳躍,恍若撒落的碎鉆,“夏詩荷雨”的美名,便在游客的朋友圈里傳開了。
夏夜的文化廣場,是村莊的心臟。太陽能路燈沿著村道延伸,像串起銀河的碎星。李大爺推著輪椅上的老伴,沿著荷塘漫步,輪椅碾過青石板的聲響,與蛙鳴合奏成曲?!澳懵劼?,”他湊近老伴耳邊,“荷花荷葉的香味,比城里女人身上的香水還好聞?!崩咸劢堑陌櫦y舒展開來,眼里閃著幸福的光。
廣場舞的領舞是返鄉創業的小麗,她的亮片裙在月光下閃爍,腳步輕盈如穿花蝴蝶。旁邊的籃球場上,返鄉青年小康正在扣籃,球鞋與地面摩擦的聲響,驚飛了棲息在銀杏樹上的白鷺。智能大棚里,王清林正在查看藍莓苗的生長情況,手機屏幕的冷光映著他曬黑的臉龐,屏幕上跳動的電商訂單,像撒在黑夜里的星星。
生態賬單上的數字,是最動人的詩行:年固碳量350噸,相當于種植2萬棵冷杉;98%農戶接入雨污分流系統,凈化后的水達標排放。按照村黨支部的規劃,整合全村資源,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實現村集體年收入突破百萬大關的目標。這些數字不是冰冷的統計,而是李大爺家新蓋的二層小樓,是小麗直播間里熱銷的蓮蓬,是留守兒童書包里的新文具。
村里的環境改善,吸引了新農人返鄉創業。出生于相鄰的袁沖村、兒時經常在下四河淤村玩耍的童俊,對這里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大學畢業后在武漢工作,其間回老家散心時,與設計師妻子發現下四河淤村有不少閑置的房屋。這里緊鄰生態引丹渠,風景優美,地理位置優越,童俊想在此打造“夢想空間”。其創意結合好政策,項目快速推進。2021年他改造好第一棟院落,后與村集體合作,到第三年8個院落同時建好。當地政府支持公共設施投入,結合紅色文化新建景點、完善基礎設施。如今這里形成“丹丘覓境”藝術民宿群。
快節奏城市生活下,越來越多都市白領向往慢節奏鄉村生活,“丹丘覓境”藝術民宿群憑借生態與人文魅力,吸引襄陽市區、武漢、南陽等地客群紛至沓來。這里不僅是休憩之所,更成為文化交流平臺:鄉村書畫展、詩學研討班等文化活動接連舉辦,愛鳥護鳥周等生態主題活動落地,鄉村麥田音樂會、新書簽售會等藝術賦能鄉村沙龍頻繁開展。城鄉互動不僅為民宿群注入經濟活力,更讓當地村民通過參與民宿服務、農產品銷售等實現就業創業,構建起“鄉村引客、文化留客、產業富農”的良性循環。
清晨五點,王清林的鬧鐘準時響起。推開窗,薄霧中的山巒像淡墨勾勒的屏風,荷塘傳來斷斷續續的蛙鳴。手機里跳出三條消息:農機合作社預約了無人駕駛播種機,抖音直播間需要上架新摘的蓮子,還有三位村民想報名參加小龍蝦養殖培訓。
他套上那雙運動鞋,路過葡萄架時,伸手撫過米粒大的花苞,仿佛看見三個月后的景象:游客們提著竹籃,在紫瑪瑙般的葡萄串下拍照,空氣里飄著自釀葡萄酒的醇香。村道邊的公告欄上,新貼的“鄉村振興作戰圖”里,休閑農業區、紅色旅游區、生態養殖區用不同顏色標注,像一幅未完成的油畫。
布谷鳥的啼聲傳來,不再是嘆息,而是充滿韻律的催耕。我在路邊與村民聊天,村民們對王清林有這樣的評語:“他讓窮溝溝長出金麥穗,讓臭水坑開出荷花詩。”這生態詩花開得正艷,映紅了鄉村振興的路。
這片曾經被上帝遺忘的土地,如今每一粒泥土都在吟誦蝶變的詩篇。當風穿過光伏板組成的矩陣,當雨落在智慧農業大棚的穹頂,當滿載游客的大巴駛入村口,夏詩荷雨村用艱苦奮斗的精神,將“下四河淤”的苦澀過往,寫成了鄉村振興的壯麗畫卷。
近年來,夏詩荷雨村被授予湖北省衛生村、湖北省鄉村振興示范村、第三批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等榮譽稱號,充分彰顯其在基層治理、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等方面的卓越成效。在鄂西北的丘陵地帶,這個小村莊如同破土而出的新芽,向世人展示著:只要有信念的種子,貧瘠的土地也能生長出最璀璨的春天。
荷塘邊,一個城里來的孩子問:“媽媽,為什么這個村叫夏詩荷雨?”媽媽笑著說:“因為每一滴落在荷葉上的雨,都是村莊寫給夏天的詩?!?/p>
是的,這是一首頌揚生態之美的詩,一首關于希望的詩,一首由無數雙手共同書寫的、獻給土地的詩。當松風吹起、荷花開起、蛙鼓響起、星光亮起,這首詩便在天地間輕輕吟誦,吟誦著一個村莊的重生,吟誦著千萬個村莊的夢想。
劉陽
男,中華詩詞學會會員、襄陽市孟浩然研究會會長。
來源 | 襄陽生態環境
提供環境新聞線索
環境新聞線索征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