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園內除了種植果樹,還跑著雞鴨鵝;大棚被設計成兩層,一層養著魚,二層種著水培蔬菜……如今,七里河區依托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積極試點的綠色生態循環農業項目正一點點取得成績,這場綠色農業變革,不僅提升了農業資源利用效率,更為農民增收開辟了新路徑。
樹上掛水果 林下養家禽
經過多年發展,蘭州家棟稀特菜種植農場不僅種植優質稀特菜,還種植櫻桃、蘋果、梨、山楂等水果。隨著種植規模擴大,農場負責人李翠芹開始琢磨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現有條件,擴大生產領域,這個生產領域就是養殖業。
在農場的果園里,一群白鵝嘎嘎叫著踱步在林間,不時低頭啄食著地上的雜草。“這些散養的白鵝可以吃掉果園里的雜草。”李翠芹告訴記者,曾經果園里的除草工作很讓她頭疼,除草速度趕不上長草速度,靠人工根本除不過來。現在,白鵝啄食雜草不僅節省了人工除草的成本和家禽的飼養成本,它們的糞便還能就地轉化為果樹的肥料,而它們本身也是重要的農產品,可謂一舉多得。
“去年,我在短視頻平臺刷到一條視頻:一群白鵝在玉米地里啄食雜草,主人則坐在樹下乘涼喝茶。”李翠芹說,她立馬聯系了視頻發布者并虛心請教,“林下經濟”隨即在自家農場里搞了起來。
“現在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撿蛋。”李翠芹掰著指頭算了一筆賬:“以雞為例,一只雞能賣到150元以上,去年我養了近3000只雞,賣得非常好。近一年來,賣雞蛋和雞的收入非常可觀。”
今年,七里河區拿出“真金白銀”培育“林下經濟”,區農業農村局計劃將全部農業資金圍繞示范帶建設項目進行配套,打造“林下經濟”產業園區,謀劃項目21項,涉及資金455萬元,并積極引導阿干鎮等地農民利用林下空間種植當歸、柴胡、赤芍等中藥材。目前,七里河區林下中藥材種植面積已達500余畝,參與農戶75戶,年創收150萬元,林下套種經濟作物面積達4500畝,產值110萬元。
魚菜兩豐收 共生雙收益
位于八里鎮的蘭州鑫匯森生態農業發展園于2022年開始投建,作為七里河區首個“魚菜共生”水產養殖產業園,如今已建成一層水產養殖區,二層蔬菜種植區即將開工建設。
在發展園的試驗大棚里,10個直徑10米、3個直徑8米的養殖桶內,養殖著鴨嘴魚、鱸魚、鮭魚、澳洲淡水龍蝦等,其中鱸魚苗存塘23萬尾,鴨嘴魚、鱸魚分別為5000尾和4000尾。
“接下來,我們將在大棚里搭建第二層,第二層將種植水培蔬菜。”蘭州鑫匯森生態農業發展園負責人曹磊指著大棚棚頂說,完工后,這里將變成雙層智能溫室,形成“水下養名優魚,水上種有機菜”立體種養系統。
“這就是所謂的‘魚菜共生’,一層魚類的排泄物經過沉淀處理后,就成為二層蔬菜的肥料。同時,水產養殖排放的水被輸送到水培系統,經由蔬菜根系吸收過濾后再返回養殖池,形成一個‘以菜凈水、以水養魚、以魚種菜、魚肥菜壯’的生態閉環循環。”曹磊介紹,后期這里還將擴建1.5萬平方米AI溫室矩陣,植入物聯網監測+機器人飼喂系統,開發“觀魚溯溪”“蔬果盲盒”等沉浸式體驗項目,最大限度挖掘出項目的經濟潛力。
據八里鎮副鎮長石磊介紹,未來,發展園將建成雙層智能溫室3座,屆時年產水產品將達30萬斤左右,產值預計可達600萬元,另可產20萬斤水培蔬菜,產值預計100萬元左右。“項目建成后將創造新型崗位10個以上,包括AI設備運維師、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等。建成農創客孵化中心,孵化‘AR生態繪本’等創新項目,帶動村民人均年收入增至3.6萬元,形成‘技術傳幫帶、產業共致富’的振興共同體。”石磊說。
此外,該項目完成后,還將聯動城郊中小學打造沉浸式生態課堂,設“魚菜實驗室”“AI農夫工坊”等主題區,預計年接待學生超萬人次,推出“校園微循環”實踐項目,實現課本知識與田間操作無縫銜接。開發“水質探秘+機器人飼喂+生態藝術”跨學科課程包,配套VR虛擬種植系統,學生在3D建模中掌握“魚菜共生”原理,培育科學素養與創新思維。積極對接高校等科研單位,形成“技術研發—成果轉型—產業應用—政策優化”的閉環。通過校企協同創新,既能為科學研發提供實操基地,又能提升經濟效益,為鄉村振興提供科技支撐。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申亮 文/圖
責任編輯:王旭偉
來源: 蘭州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