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草原絲綢之路公園看,呼和浩特“雕塑+公園”的文旅效應
作者/孫樹恒
我來呼和浩特三十年了,從街巷風貌到城市肌理,日新月異的變化令人驚嘆。如今已煥發出現代化大都市的蓬勃氣象。尤其令人欣喜的是,城市建設不僅聚焦于高樓廣廈,更在生態宜居與文化浸潤上持續發力。如今漫步街頭,綠意盎然的景觀帶串聯起便民休憩的街角花園,智能化的便民設施藏于細微之處,而一座座主題公園,成為市民游客共享的城市會客廳。呼和浩特草原絲綢之路公園,以雕塑詮釋歷史,在這片土地上勾勒出文明對話的壯麗畫卷。它不僅是城市文化的地標,更是文旅融合的典范,展現有出雕塑敘事與主題公園結合所產生的強大文旅效應。
一、草原絲綢之路,跨越千年的文明交響
草原絲綢之路的形成,是自然、經濟、人文等多因素共同驅動的結果,深刻影響了歐亞大陸的歷史進程與文明發展。
自然環境奠定基礎。歐亞大陸北緯40-50度的中緯度地區,水草豐茂,是適宜人類東西向交通的天然走廊,也是游牧與農耕文明的交匯核心。這樣的地理條件,讓該通道成為連接東西方貿易與文化傳播的理想路徑。
經濟互補需求是關鍵動力。自農牧業分工后,中原地區盛產糧食、麻、絲及手工制品,但畜力需求大;北方草原畜牧業發達,畜產品豐富,卻缺乏糧食、紡織品等物資。這種經濟上的相互依存,促使雙方開展貿易,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皮毛路”“茶馬路”。
游牧民族發揮重要作用。他們“逐水草遷徙”的生活習性,賦予其遠距離交通能力。在遷徙過程中,游牧民族不僅運送貨物,還傳播文化、技術和思想,成為東西方溝通的重要橋梁。此外,部落間的戰爭引發人口流動、物資交換和文化傳播,加速了道路的開辟與利用。
在歷史發展中,草原絲綢之路不斷發展。先秦時期,游牧民族已開辟零星貿易小徑;漢唐時期,隨著和親、互市興起,絲綢之路漸成規模;遼金時期,北方政權推動貿易繁榮;蒙元時期,完善的驛站制度使其達到鼎盛,成為學者、工匠、宗教人士交流融合的文明對話通道,見證了人類文明多元共生的輝煌歷程。
二、草原絲綢之路與萬里茶道的關系
草原絲綢之路與萬里茶道緊密相連,萬里茶道可視為草原絲綢之路在清代的新發展階段,二者在多個方面相互關聯、相互促進。
在路線上,萬里茶道傳承并發展了草原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早在先秦時期開通,遼元時期鼎盛,后逐漸衰落。而萬里茶道形成于17世紀中后期,清朝統一長城內外,將蒙古草原納入控制,為其開辟創造了條件。萬里茶道沿用了草原絲綢之路的部分路段,如張庫大道,它既是草原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萬里茶道的關鍵路線,連接起中國內地與蒙古、俄羅斯等地 。
在文化交流上,萬里茶道延續了草原絲綢之路的功能。草原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國與中亞、歐洲之間的文化交流,萬里茶道同樣發揮著文化橋梁的作用。中國傳統文化、民間禮俗通過萬里茶道傳向西方,歐洲的工業革命成果、科學技術等也傳入中國。萬里茶道深化和拓展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互鑒,讓草原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功能在新時代得以延續和升華。
三、呼和浩特在草原絲路和萬里茶道的地位
呼和浩特,這座位于陰山南麓的城市,在草原絲綢之路和萬里茶道的歷史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自戰國趙武靈王設云中郡起,呼和浩特就成為了草原絲綢之路的關鍵節點。遼代豐州城的考古發現表明,這里曾是“草原瓷都”,生產的瓷器通過駝隊運往中亞。遺址中出土的波斯銀幣、粟特文碑刻,生動地再現了當年“胡商云集”的繁榮景象。明代“隆慶和議”后,歸化城成為茶馬互市的核心,晉商在此與蒙古、俄羅斯商人交易茶葉、馬匹,大盛魁商號的駝隊更是遠抵莫斯科,成為草原絲綢之路民間貿易的杰出代表。
在萬里茶道的歷史進程中,呼和浩特同樣扮演著重要角色。作為重要的貿易中轉站,它連接著南方的茶葉產地與北方的蒙古、俄羅斯市場。無數的茶葉、物資在此集散、轉運,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繁榮,也推動了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產生了大盛魁、元盛德和天義德這樣的著名的跨國貿易商號,使其成為當時北疆重要商業重鎮。
四、用雕塑敘事,凝固的草原絲綢之路故事
呼和浩特草原絲綢之路公園以217件雕塑作品,構建起一部立體的文明交流史,打破傳統展陳模式,讓歷史變得可觸摸、可感知。
公園采用“一廊五區”的空間結構進行敘事。主景觀軸——草原絲綢之路文化長廊貫穿南北3.2公里,設計師運用“地層考古式”布局,在步道下方埋設玻璃通道,展示漢代匈奴金冠飾、遼代綠釉皮囊壺等文物復制品,營造出“腳下是歷史,眼前是藝術”的沉浸式體驗。五大主題雕塑區各具特色,“先秦戎狄區”展現匈奴游牧生活,“漢唐互市區”還原榷場交易場景,“遼金鼎盛區”呈現豐州城市井百態,“蒙元帝國區”以抽象手法表現帝國氣象,“明清邊貿區”講述茶葉之路傳奇。這種從具象到抽象的過渡,與草原絲綢之路的歷史發展軌跡相契合。
占地26公頃的國際雕塑園是公園的精神核心。46件來自全球23個國家的雕塑作品在此形成跨時空對話。古希臘的《米洛斯的維納斯》與蒙古族的《馬頭琴敘事》隔湖相望,展現不同文明的美學特色;羅丹的《思想者》與吳為山的《神遇——孔子與蘇格拉底的對話》并立,碰撞出哲學思想的火花?!端}》雕塑以不銹鋼管道模擬河流,鑲嵌不同文明的水神雕塑,寓意水資源對文明的重要性,警示當代人重視生態保護。
公園中的微縮場景同樣充滿歷史韻味?!敖z路駝幫”雕塑群還原遼代豐州城的貿易場景,領頭駱駝駝鈴刻有多種文字,貨箱上的“云中制造”印章清晰可見;“茗茶清苑”雕塑中茶餅上的藏文,暗示茶葉在藏傳佛教傳播中的作用;“胡商遇雨”雕塑刻畫不同民族共披氈帳的場景,體現絲路上的溫情。這些細節源于創作者對歷史的深入研究,他們走訪多國考察文物,聘請專家破譯文書,力求呈現最真實的歷史面貌 。
五、文旅效應,從文化地標到生態系統
雕塑藝術與主題公園的融合,使呼和浩特草原絲綢之路公園產生了強大的文旅效應,成為一個多功能的文旅生態系統。
公園的雕塑群成為了呼和浩特的超級文化符號。2023年首屆“絲綢之路國際雕塑雙年展”吸引眾多國際人士參與,部分作品通過外媒報道引發全球對文明互鑒的討論。在社交媒體上,相關話題熱度極高,年輕一代通過短視頻重新認識歷史。公園還與國際城市共建“虛擬雕塑公園”,借助元宇宙技術實現跨地域展覽,打破文明的空間界限,提升了城市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雕塑藝術的融入激活了當地的文旅經濟。2024年國慶期間,公園日均接待游客2.3萬人次,省外游客占比42%。周邊餐飲、住宿等服務業收入大幅增長,特色美食成為網紅打卡項目。文創產業發展迅速,與故宮合作的聯名彩妝銷售額破千萬,以雕塑為原型的3D打印模型和“雕塑盲盒”APP等創新產品,帶動了線下消費,實現了文旅產業的升級。
公園打破了景區與市民的界限,成為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場所。每天清晨,市民在雕塑群中開展各類活動;周末的藝術講座、親子手工課吸引眾多參與者,形成獨特的文化現象。公園設立的志愿者協會,引導市民參與雕塑維護和導覽,培育了文明氛圍,使公園不僅是旅游景點,更成為城市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
六、活化思維導圖,從靜態展示到動態生長
目前,部分雕塑作品存在敘事深度不足的問題,多停留在歷史場景復刻,未能深入挖掘文明交融的哲學內涵。科技應用場景有限,AR、VR等技術尚未充分融入游覽動線,無法滿足年輕游客對沉浸式體驗的需求。
為解決這些問題,公園可邀請多領域專家組成“敘事委員會”,為雕塑撰寫深度解讀文本,通過電子屏展示歷史細節,開發微紀錄片重現歷史場景,讓雕塑“開口說話”。啟動“數字絲路”計劃,運用AI、VR、區塊鏈等技術,打造沉浸式游覽體驗,開發數字藏品,實現線上線下流量閉環。探索“雕塑+”多元業態,引入沉浸式戲劇,與高校合作建立創新基地,試行雕塑認養計劃,培育可持續的文旅生態 。
呼和浩特草原絲綢之路公園,展現了雕塑敘事與主題公園結合的巨大潛力。它證明,當藝術與城市生活緊密結合,當歷史變得觸手可及,文化遺產就能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每一件雕塑都是文明對話的載體,每一次游覽都是跨越時空的交流。
當代文旅產業,不應只是風景的搬運工,而應成為文明的翻譯器。草原絲綢之路公園用雕塑凝固歷史的骨骼,用科技注入時代的血液,用創意激活文化的細胞,讓每一座城市都能在文旅融合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文明表達方式。當游客在《數字商隊》旁拍攝短視頻,當孩子們在雕塑工坊捏制陶俑,當國際友人通過元宇宙觸摸草原文明,我們便真正實現了,讓歷史成為活著的傳統,讓文化成為流動的現代。呼和浩特絲綢之路文化公園,里面的雕塑能串起一個故事,如同一次絲路之旅。
(作者檔案:孫樹恒,筆名恒心永在,內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經濟30人專家組成員,呼和浩特市政協智庫專家。中國金融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 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內蒙古茶葉之路研究會副會長,內蒙古詩書畫研究會高級研究員兼副秘書長,大盛魁公司文化顧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