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消息,上汽集團內部的整合行動延伸至旗下零部件體系。上汽正按照 “上車身” 與 “下車身” 將零部件企業整合為兩大主體,“上車身” 以延鋒為主,“下車身”則是籌備中的新底盤公司。
其中,“上車身” 的范圍囊括車身、內外飾與智能座艙;“下車身” 的新底盤公司將由上海匯眾、聯創汽車電子及其子公司創時智駕、擎度科技等整合而來。
據一位接近上汽的知情人士透露,具體的整合形式還沒有完全定下來,不一定是以組織合并的形式,但一定會在項目溝通上做更密切的連接,超越普通的甲乙方關系。
一位延鋒的員工也表示,“零部件這塊整體合作”,去年策劃的項目已經在按照這個思路推進。
針對上述爆料,上汽集團截至發稿前未做出回應。
早在零部件體系之前,上汽已經對整車板塊進行了一輪整合,分別組建大乘用車與大商用車業務。大乘用車業務由上汽總裁賈健旭掛帥,整合了乘用車公司(即榮威飛凡、名爵品牌)、研發總院、零束科技、上汽國際和海外出行五大主體,合并同類項、增強不同主體間的協同。
隨著汽車行業步入淘汰賽階段,整合、聚焦已成為主流趨勢。
5月9日,蔚來宣布將樂道、螢火蟲兩個子品牌的研發、銷售部門深度整合至蔚來體系,原樂道研發團隊并入蔚來設計與研發集群,銷售職能劃歸用戶服務與體驗集群,撤銷獨立事業部架構。
幾乎同一時間,吉利汽車5月7日提出極氪私有化邀約,實現極氪與吉利的完全合并并從紐交所退市。極氪完成私有化后,除了收購的沃爾沃和路特斯還將保持獨立運營,其他吉利孵化的獨立品牌將全部回歸“一個吉利”。
廣汽集團也在4月啟動結構性調整,對研發體系進行“一拆三”改革,將廣汽研究院拆分為整車、平臺、造型三個獨立研究院,并入產品本部構建“大研發體系”,預計7月完成重組。
比亞迪去年 9 月底合并兩大輔助駕駛自研團隊,今年又對輔助駕駛與智能座艙進行整合,五大品牌研究院的職能也被削弱,大部分員工分流至研發部門。
區別于中國車企的多品牌收縮、研發體系重構、供應鏈整合等方式,海外車企則普遍采取裁員、關廠、縮減產能等方式控制剛性成本,儲備應對淘汰賽的籌碼。
同期,海外車企在進行大幅度收縮,大眾汽車計劃裁員3.5萬人,關閉德累斯頓工廠并縮減沃爾夫斯堡產能;福特今年將在歐洲停產福克斯和蒙迪歐,裁撤德國薩爾路易工廠4600人;Stellantis關閉波蘭工廠,暫停墨西哥工廠;沃爾沃關閉美國三家卡車工廠,削減燃油車研發;日產擬全球裁員兩萬人,最多關閉七家工廠;通用汽車關閉沈陽北盛工廠,停產低端燃油車。
這種全球性的收縮整合浪潮,本質上是技術迭代放緩后,企業從“規模擴張”轉向“成本控制”的必然選擇。技術快速迭代階段,不計成本押注多條技術路線,搶占技術高地是合理選擇,技術迭代放緩之后,效率革命則成為產業生存的關鍵,收縮整合,資源聚焦同樣是理性決定。
文章來源:網絡,不代表本平臺觀點,僅供參考。感恩原創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若侵權,煩請平臺留言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