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5月21日,由中國國家話劇院出品、根據作家葛亮同名小說改編的話劇《燕食記》,在北京國家話劇院劇場首演。將40多萬字的文學著作壓縮至120余分鐘的舞臺作品,猶如在百年歷史的濃湯中萃取最精華的“味魂”——中國人的道理都在這吃里頭了。
話劇《燕食記》劇照。中國國家話劇院供圖
小說原著以“飲食”為切口,勾勒粵港百年風云。從“待鶴鳴”到蓮蓉月餅,一道道美食成為鏈接起過去與現在的文化符號。話劇主創團隊以“吃”為支點的重新編排舞臺敘事:榮貽生的“古法炒蓮蓉”象征傳統根脈,“太史宴”折射亂世離合,熱絡活潑的美食節目和同欽樓的“創新月餅”隱喻了文化突圍……
話劇《燕食記》劇照。中國國家話劇院供圖
如何讓百年史詩吸引年輕觀眾?以90后導演張肖為核心的年輕主創團隊,選擇以“游戲感”重構宏大敘事,以原著中的“美食大賽”作為全劇框架,填充人物成長的脈絡,讓厚重的故事在插敘結構和幽默敘事中展開,呈現出張弛有度的節奏和輕盈的整體觀感。
話劇《燕食記》劇照。中國國家話劇院供圖
劇中的美食大賽上,TVB綜藝感十足的節目片場,4K即時拍攝技術精準捕捉演員面部表情細節,多媒體動畫直觀呈現原著中菜品的色香味,沉浸式觀感令觀眾直呼:“仿佛穿越到《食神》片場!”
“好故事的核心永遠是人?!睒s貽生作為時代洪流中被動的文化傳承者,展現了從身世成謎的孤兒到“同欽樓”大按師傅沉重的成長軌跡,中國國家話劇院演員章劼通過收斂克制又飽含深情的表演,刻畫出一代匠人的精神圖譜;而中國國家話劇院青年演員張若塵演繹的陳五舉,作為巨變時代下的新生代,“革新者”形象飽滿立體,其成長軌跡暗合改革開放后粵港文化的融合進程。
話劇《燕食記》劇照。中國國家話劇院供圖
《燕食記》的動人之處,還在于用食物編織起樸素卻真誠的情感網絡。榮貽生在美食大賽最后的選擇藏著嚴師背后的舐犢之情;陳五舉與戴鳳行在灶臺前切磋廚藝的默契,是比愛情更深厚的知己之交;慧姑對貽生的關愛和守護,飽含了重情重義的堅守;茶樓里跑堂伙計與茶客間的寒暄,都浸潤著街坊鄰里間的溫熱人情味。
葛亮也來到首演現場。他說,話劇的改編讓他“如見故人”,看到文字活色生香地呈現于舞臺上,給自己提供了新的視角。“在《燕食記》原本憂傷的、深藍色的基調當中,發現了如此活潑、朝氣、樂觀的關于傳統文化的表達,這種‘鏡像’的詮釋帶給我一種全新的審美體驗,相信這就是舞臺的魅力?!?/p>
話劇《燕食記》海報。中國國家話劇院供圖
首輪演出將至5月25日。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