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爆火的電視劇《藏海傳》
不僅在劇情和制作上備受關注
還因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
深度融入與傳播引發熱議
劇中通過多種形式展現了非遺技藝
并與地域文化聯動
推動傳統文化破圈
劇中呈現了一種非遺元素——皮影戲
劇中以皮影戲形式解說朝堂局勢
畫面設計被贊“分不清皮影與官圖”
既有傳統藝術美感
又巧妙推動劇情發展
@藏海傳官微
@藏海傳官微
說起皮影戲
“你不是一直都想知道
我身上藏的秘密,是什么嗎?”
想知道,就往下看!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丁 凱 攝
“中國皮影之鄉”環縣
道情皮影戲
它是道情音樂與皮影的巧妙結合,與當地民俗水乳交融。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1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門民間藝術,以牛皮為紙、燈光為墨,將西北大地的蒼茫雄渾與人文精神,編織成一部流動的民間史詩。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丁 凱 攝
環縣道情皮影戲,是秦隴文化與周邊族群文化相融合的結晶,相傳起源于宋代,民間俗稱“燈影戲”“小戲”“老道情”。明嘉靖、萬歷年間,環縣的廟會上就已經有了道情皮影戲的演出活動。清朝時,大將軍董福祥把環縣皮影戲帶到京城,為慈禧太后慶賀壽誕,讓這一民間藝術走進了宮廷。
新甘肅·奔流新聞記者 楊亮 攝
新甘肅·奔流新聞記者 楊亮 攝
道情曲調脫胎于道教經韻,融合秦隴山歌、民間小調的粗獷豪邁,在歲月長河中淬煉出獨特的聲腔體系。“傷音”婉轉悲愴,如泣如訴;“花音”明快歡騰,似黃土高原上的信天游。伴奏樂器以漁鼓、簡板、四弦琴為主,搭配自制的麻喳喳(干樹枝敲擊聲),蒼涼的音色裹挾著風沙的氣息,瞬間將聽眾拽入歷史的縱深。
新甘肅·每日甘肅網通訊員 喬潔 攝
皮影制作堪稱民間工藝的巔峰之作。環縣道情皮影一般采用青色透明、皮革質細、厚度均勻的牛皮進行制作,皮影的制作通常要經過潮皮、制皮、過稿、雕刻、著色等多達10余道工序。刀鑿起落間,人物的眉眼、服飾的紋樣、兵器的鋒芒躍然其上,甚至能雕刻出“十刀一寸”的細密紋理。旦角頭飾玲瓏剔透,凈角臉譜夸張威嚴,在光影交錯下,每個皮影都被賦予了鮮活的生命力。
方寸白布是舞臺,尺長皮影是演員。當燈光穿過影人、人物、花草,畫布的另一端展現的是栩栩如生的世間百態……
在慶陽市環縣環州故城皮影館,環縣道情皮影非遺傳承人許明堂排練皮影戲《白蛇傳》盜仙草選段。
新華社記者 郎兵兵 攝
新甘肅·奔流新聞記者 楊亮 攝
“一口道盡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前臺一人挑扦表演,并承擔所有角色的坐唱念白,后臺四五人伴奏并“嘛簧”,一唱眾和,粗獷高亢,獨具風格。從《封神榜》的神魔斗法,到《楊家將》的忠烈傳奇,180余部經典劇目在光影搖曳間流轉,既是百姓的精神寄托,也是歷史記憶的活態傳承。
環縣道情皮影戲《白蛇傳》盜仙草選段中白蛇獲賜仙草駕云離去的場
這門古老藝術始終與土地血脈相連。農閑時節,一盞油燈、一幅白布,便在窯洞院落搭起戲臺。村民們自帶板凳圍坐,在皮影戲的鑼鼓聲中消解勞作的疲憊。
如今,環縣道情皮影走出黃土高原,登上國際舞臺,用光影講述中國故事,被譽為“來自東方魔術般的藝術”。環縣境內有47家道情皮影戲班,500多名演出、雕刻藝人,活躍在環江兩岸21個鄉鎮,其演唱活動還延伸至周邊的華池、慶城縣及寧縣鹽池、陜西定邊等地帶,是黃河流域、黃土高原“活著”的原生態藝術。
但傳承者們深知,真正的生命力仍扎根于鄉土—— 老藝人們走村串戶授徒,將挑桿、演唱的絕技傾囊相授;年輕一代則嘗試將現代元素融入劇目,讓千年光影在新時代煥發新生。
當幕布升起
牛皮雕成的英雄美人在光影中重生
當漁鼓響起
蒼勁的唱腔穿透歲月的年輪
環縣道情皮影戲不僅是民間藝術的瑰寶
更是刻在西北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它用最質樸的方式
訴說著這片土地的滄桑與堅韌
讓千年文明在光影搖曳間永續流傳
來源 |微游甘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歡迎留言、轉發、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