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加密通信平臺Telegram掀起的針對非法金融活動的“凈化風暴”,讓兩大跨境洗錢巨頭匯旺擔保(Huione Guarantee)與新幣擔保(Xinbi Guarantee)遭遇重創。這一行動在打擊非法金融活動、維護金融安全方面具有積極意義,卻同樣有違背平臺初衷和用戶信任之嫌。
一、雷霆行動:兩大黑市的覆滅與行業震蕩
(一)匯旺集團:從“重生”到終結
作為東南亞最大的非法金融集團,匯旺早在2021年就被美國財政部列入洗錢黑名單,2025年5月1日美國財政部金融犯罪執法網絡(FinCEN)正式認定匯旺集團為“首要洗錢風險機構”。
匯旺集團近年構建加密貨幣生態體系,旗下實體累計接收加密資產超890億美元,其中匯旺擔保平臺長期為東南亞洗錢、販毒等犯罪活動提供幫助,累計處理超240億美元資金,被稱為“史上最大暗網市場”。盡管Telegram封禁了匯旺擔保,但該集團迅速以“好旺擔保”名義卷土重來,通過NFT資產和群組繼續運營。然而這一策略在5月13日遭遇滑鐵盧——Telegram的全面封禁直接切斷了其核心交易渠道,迫使好旺擔保宣布停止一切業務。
(二)新幣擔保:84億美元黑洞
相比匯旺,新幣擔保的崛起更具戲劇性。這個自稱“美國科羅拉多州注冊企業”的平臺,實際上是朝鮮黑客、東南亞詐騙團伙的“洗錢中樞”。區塊鏈分析公司Elliptic發現,該平臺為東南亞詐騙團伙提供服務,部分商戶甚至提供跟蹤恐嚇、代孕及未成年性交易等非法服務,2024年第四季度單季交易量突破10億美元,遠超傳統暗網市場。
新幣擔保的運作模式極具隱蔽性:通過Telegram機器人接收USDT,再通過跨鏈兌換將資金分散至多個錢包。印度交易所WazirX被盜的數億美元加密貨幣,正是通過這一渠道洗白。更令人震驚的是,部分資金流向了菲律賓華商綁架案的贖金套現鏈條,顯示其已深度滲透跨境犯罪網絡。
二、正義之舉:平臺治理的積極意義與社會價值
(一)平臺責任的覺醒:向非法金融活動說“不”
Telegram的封禁行動標志著社交平臺開始主動承擔反犯罪責任。早在去年,2024年8月Telegram創始人帕維爾·杜羅夫在法國被捕后,Telegram于2024年9月宣布修改隱私政策,這一調整標志著平臺從原本對用戶隱私的高度保護轉向在某些情況下配合執法機構。新版政策規定,除恐怖主義案件外,Telegram還將在涉及網絡詐騙、銷售非法商品等其他犯罪類型時,與執法部門共享用戶數據。根據Telegram發布的透明度報告顯示,2024年初至12月13日期間,Telegram滿足了美國政府提出的900項執法請求,向其提供了2253名用戶的電話號碼和IP地址信息。這一數據相比政策調整前有了大幅增長,而在2024年9月政策調整之前,該平臺僅滿足了14項執法請求,涉及108名用戶。(相關內容可以參看往期內容——
Telegram更新條款:用戶IP和電話號碼將披露給相關部門
以及
慎用!Telegram開始向執法部門提供用戶電話和IP信息
自2025年2月以來,Telegram已關閉匯旺和新幣關聯的數千個頻道,并與Elliptic等機構建立數據共享機制。然而,犯罪集團的應對策略同樣迅速——好旺擔保終止運營后,部分業務已轉移至新成立的“土豆擔保”頻道,Telegram能否持續打擊仍需觀察。
更嚴峻的問題在于,加密貨幣的匿名性為犯罪提供了天然屏障。盡管泰達公司凍結了匯旺2962萬USDT資產,但例如匯旺集團旗下匯旺加密USDH等去中心化穩定幣的發行,使得資金追蹤更加困難,因USDH被設計為無法凍結,這意味著執法部門無法對涉嫌非法活動的相關資金進行攔截和凍結。所以單純依賴平臺封禁無法根治問題,必須建立跨國的加密貨幣交易監控體系。
(二)全球治理的助力:為跨境執法協同提供新契機
中美等國已采取針對性措施:美國財政部金融犯罪執法網絡(FinCEN)擬禁止匯旺使用美國金融系統服務,并推動國際制裁;中國警方與柬埔寨等國的“海鷗行動”合作搗毀多個詐騙園區,凍結涉案資金12億美元,抓捕7萬余人,但主要抓獲的仍是底層人員。這種“末端打擊”難以撼動犯罪集團核心,正如菲律賓華商綁架案所示,贖金通過匯旺平臺套現的過程中,涉及中、菲、柬三國金融體系,但至今未形成有效的聯合執法機制。
隨著各項打擊開展的深入,相關勢力及犯罪分子勢必會更加謹慎,進行更為隱秘的犯罪活動,未來的圍剿與犯罪打擊將會更加復雜和持久,亟需國際社會的深度合作與持續關注。
此外,香港的監管實踐也提供了新思路。其擬議的OTC牌照制度要求加密貨幣兌換店實施嚴格的KYC(了解你的客戶)和交易監控,這將大幅壓縮洗錢空間。同時,Bitrace等區塊鏈分析公司開發的DeTrust平臺,能實時追蹤風險資金流向,為執法提供技術支持,這些都為全球治理非法金融活動帶來了新的希望和契機。
三、信任危機:平臺初衷的背離與用戶權益的隱憂
(一)背信棄義之嫌:從私密自由到個人信息共享的轉變
Telegram自誕生以來,一直以打造私密安全且言行自由的社交平臺為初衷,這也是其吸引眾多用戶的重要原因。用戶選擇Telegram,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相信在這里可以享受高度的隱私保護,自由地交流而不必擔心個人信息被隨意泄露。
然而,此次為了打擊非法金融活動,Telegram修改隱私政策,在特定情況下與執法機構共享用戶數據,這一轉變在用戶眼中,無疑是對平臺初衷的背離。Telegram完全違背了最初給予用戶的承諾,有背信棄義之嫌。用戶的信任是平臺發展的基石,這種信任的動搖可能會對Telegram的用戶基礎和品牌形象產生長期的負面影響。
(二)過度監管之慮:用戶自由與合法權益的潛在威脅
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固然是必要的,但Telegram的封禁行為可能會導致過度監管,進而威脅到用戶應有的且合法的自由和權益。在平臺治理過程中,如何界定“非法活動”與“正常交流”的界限變得至關重要。如果界定不夠清晰,可能會出現誤判的情況,導致一些用戶的正常使用受到影響。
例如,一些用戶可能會因為點擊了看似可疑但實際上并無惡意的鏈接,或者參與了某些在法律邊緣模糊的加密貨幣交易,而被平臺誤判為涉及非法活動,進而面臨信息被共享、賬號被封禁等后果。這不僅會給用戶帶來不便,還涉嫌侵犯用戶的合法權益。
(三)技術依賴之弊:過度依賴平臺治理的局限性
單純依賴Telegram平臺的封禁行為來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存在著明顯的局限性。加密貨幣的匿名性為犯罪提供了天然屏障,比如前文所述,盡管泰達公司凍結了匯旺2962萬USDT資產,但像匯旺集團旗下匯旺加密USDH等去中心化穩定幣的發行,使得資金追蹤更加困難,因USDH被設計為無法凍結。
而且,犯罪集團的應對策略十分迅速,好旺擔保終止運營后,部分業務已轉移至新成立的“土豆擔保”頻道,Telegram能否持續有效地打擊這些犯罪活動仍需觀察。這表明,僅僅依靠平臺的力量是不夠的,必須建立跨國的加密貨幣交易監控體系,加強國際間的合作與協調,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非法金融活動問題。
四、平衡之道:平臺治理的未來方向
(一)堅守初衷與承擔責任的平衡
Telegram需要在堅守打造私密安全且言行自由的社交平臺初衷與承擔反金融犯罪責任之間找到平衡。一方面,要繼續加強隱私保護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確保用戶的合法隱私不受侵犯;另一方面,要建立更加科學、合理的合作機制,在與執法機構合作打擊非法金融活動時,嚴格遵循法律程序,保障用戶個人數據和隱私不受侵犯的合法權益。
例如,可以制定明確的用戶數據共享標準和流程,只有在確有必要且符合法律規定的情況下,才向執法機構提供用戶數據。同時,要加強對執法機構請求的審核和監督,防止用戶數據被濫用。
(二)國際合作與技術創新的協同
面對加密貨幣時代跨境犯罪治理的深層困境,國際合作與技術創新缺一不可。各國應加強溝通與協作,建立跨國的加密貨幣交易監控體系和聯合執法機制,共同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同時,要加大對區塊鏈技術等領域的研發投入,利用技術手段提高資金追蹤和犯罪打擊的效率。
例如,推廣使用Bitrace等區塊鏈分析公司開發的DeTrust平臺,實時追蹤風險資金流向,為執法提供更有力的技術支持。此外,還可以加強對去中心化穩定幣等加密貨幣的監管和研究,探索更加有效的監管方式和技術手段,以確保用戶在平臺正常瀏覽、社交等合法行為中個人數據和隱私不遭受泄露和侵犯。
(三)用戶教育與權益保障的并重
面對日益復雜的犯罪手段,公眾防范是打擊非法金融活動的重要環節。
對于個人而言,社會和平臺應加強對用戶的教育,宣傳“三不原則”:不參與任何非官方渠道的加密貨幣交易;不點擊Telegram等平臺的可疑鏈接;不向陌生人透露個人資產信息。同時,要建立完善的用戶權益保障機制,及時處理用戶的投訴和申訴,保障用戶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對于企業而言,引入KYT(了解你的交易)工具實時監測資金風險,識別潛在的非法行為,是合規運營的必要條件。平臺可以與企業合作,推廣KYT工具的使用,共同營造安全、合規的金融環境。
結語:在爭議中尋找治理的最優解
Telegram封禁匯旺、新幣的行為,猶如一把雙刃劍,既在加密貨幣監管和維護金融安全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又引發了用戶對平臺背信棄義、違背初衷的質疑。在技術革命的浪潮中,如何在打擊犯罪與保護用戶權益之間找到平衡,是Telegram乃至整個社交平臺行業需要共同面對的難題。
未來的破局之道,在于構建“技術防御+法律協同+公眾教育”的三維治理體系——通過鏈上數據分析實現精準打擊,通過國際條約合作瓦解協同困境,通過風險意識普及筑牢社會防線。同時,要充分尊重和維護用戶的信任與權益。只有這樣,才能在守護數字時代金融正義的同時,確保社交平臺始終堅守其服務用戶的初心,實現可持續發展。
*本文為郭律師團隊原創文章,禁止轉載。
作者簡介
郭志浩律師,中國致公黨員,北京市盈科律師事務所全球總部合伙人、中國區董事、西北政法大學兼職教授、中南大學法學院兼職教授,現任盈科全球涉外刑事中心中國區主任、盈科全球校所合作委員會執行主任、盈科深圳第六屆領導班子管委會委員、學術工作委員會主任、刑民交叉中心副主任、數字經濟法律事務部主任、股權高級合伙人等,同時兼任西北政法大學數字經濟與國家安全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政法大學研究員、山西農業大學客座教授、深圳市法學會數字法學研究會理事、深圳鏈協法律專委會主任等。多次被評為盈科全國優秀律師、領軍人才、十佳律師、卓越貢獻律師等,2022年入選《對話律師》年度封面人物、2024年人物專訪被收入于《奮進中國》。其執業以來,曾辦理國內眾多重大敏感類案件,并成功進行過數十起刑事案件的無罪辯護,發表了數篇專業學術論文(部分為核心期刊),出版國內首本區塊鏈行業暢銷的法律實務類專著《區塊鏈法律實務》和反洗錢領域專著《反洗錢專項法律實務》(均出版于中國法律出版社),其經典案例也被編入《辯策》《盈論》《案說合規》《影響力聚焦》等著作。多次受邀新華社、路透社、民主與法治等國家級期刊的采訪,中國經營報、中國產經新聞、CCTV華夏之聲、法制日報、新京報、深圳特區報、廣州日報、浙江日報、南方都市報、南方周末報、財經雜志、時代財經、界面新聞、第一財經、天目新聞、鳳凰新聞、華爾街見聞等多家官方媒體均有相關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