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系75/34 M43坦克殲擊車,是與105/25 M43自行突擊炮有相同底盤卻基于不同用途而研發的車輛,在戰場上一般承擔反坦克任務,生產時間相對較晚一些。其戰斗權重為3.3,在更新1.85“超音速”中引入。
1943年春,意大利開始以M15/42坦克底盤為基礎,安裝75毫米L/34火炮進行生產,來替代原來的75/18自行突擊炮。在同年9月意大利卡西比萊停戰協定簽訂前,大約制造了60輛。然而,意大利軍隊僅在1943年9月8至10日的羅馬防御戰中使用過該型車輛,之后意大利倒戈,德國成為其敵對勢力。當時有大約12輛被分配到第135裝甲師“白羊座”第2團的第135營,但此次作戰,意大利軍隊并未成功阻擋德軍,僅有少量車輛在戰斗中被摧毀,其余大部分被德軍繳獲。
意大利投降后,德國占領了意大利,期間繳獲了大量75/34 M43坦克殲擊車。也為了補充自身裝備,德軍利用意大利原有技術和資源,繼續開發和生產基于意大利坦克底盤的自行火炮。1943到1945年間,在德國人的監督下,該型車輛又生產了約110輛。這些車輛在德軍的指揮下參與了意大利半島上的諸多戰斗,包括防御盟軍的進攻等,在意大利中部和北部的戰場上發揮了一定的火力支援和反坦克作用。
同時,部分該型坦克殲擊車還被德軍部署到巴爾干地區,用于維持當地的占領秩序和應對可能的抵抗力量以及與蘇軍的沖突,在復雜的巴爾干地形和戰斗環境中為德軍提供了一定的火力支持。但隨著德軍在戰爭中的形勢逐漸惡化,其作用也逐漸受限。
隨著戰爭的進行,75/34 M43坦克殲擊車不可避免地出現損耗。也由于年代久遠和拆除等因素,目前沒有公開資料明確顯示有其實體幸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