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食管癌,一直以來都是全球范圍內致死率極高的惡性腫瘤之一,尤其在中國,食管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長期居高不下。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食管癌的防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早期篩查的普及,外科技術的精進和免疫治療的突破均助力了中國食管癌的診療發展。
自2020年6月,免疫治療在中國獲批首個二線治療適應證迄今,我國食管癌免疫治療已走過具有里程碑意義的5年。從基于KEYNOTE-181研究建立二線治療新標準,到依托KEYNOTE-590研究實現免疫治療向一線治療的戰略前移,中國臨床研究者不僅全程參與了全球多中心臨床研究,更推動建立了符合中國患者的規范化診療體系。值此重要節點,上海市胸科醫院李志剛教授和劉俊教授,作為KEYNOTE系列研究的中國數據重要貢獻者與免疫治療臨床實踐中攻堅破局的先行者,結合各自在臨床診療與科研創新中的經歷,系統闡釋了免疫治療如何將晚期食管癌患者生存期從“以月計算”推進到“用年丈量”,點亮患者長生存的“破曉之光”。
食管癌防治新時代:從“重視”到“突破”
李志剛教授認為,近年來食管癌防治格局在全國腫瘤防治行動的積極推動下有非常大的改變,其中最主要就是早診早治的提升以及診療規范化的改進。此外,新技術的融合也全面地提升整個食管癌治療效果。劉俊教授深以為然。他表示,食管癌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惡性腫瘤,“我們中國的食管癌的發病人數和死亡人數,占全球的一半。對我國尤其是某些特定區域的影響非常大,如河南林縣、安徽北部,食管癌的高發病率影響著當地居民的健康,這使得食管癌的防治工作尤為重要。”
在闡述近年來食管癌防治格局轉變時,劉教授著重強調了“重視”這一核心關鍵詞。他指出,國家已經將腫瘤防治提高至戰略高度層面,通過強化政策保障體系,擴大醫療保障覆蓋范圍以及加速創新療法的引入,特別是前瞻性布局免疫治療等突破性藥物的臨床應用。“這種全方位的重視產生了顯著的協同效應。”劉教授補充道,“在政策紅利的持續釋放下,我國食管癌診療體系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食管癌區域診療中心的建設,大幅提升了優質醫療資源的可及性;以上海胸科醫院為代表的示范性診療中心,將早期食管癌診斷水平提升至國際前沿地位。同時,早篩早診體系與外科微創技術協同發展,促進食管癌診療從“量變”向“質變”躍遷。”
KEYNOTE-590:見證免疫治療從“突破”到“領航”
時間穿梭回到2021年3月,基于KEYNOTE-590研究數據,帕博利珠單抗聯合化療獲得FDA批準一線治療不可切除或不適合根治性放化療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食管癌或胃食管交界部癌,成為全球首個獲批一線治療食管癌的PD-1抑制劑。同年9月,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也批準了相同適應癥,意味著中國食管癌首個免疫一線治療適應證誕生。
李志剛教授指出:“KEYNOTE-590研究是食管癌領域的一個重大突破,標志著免疫治療首次在食管癌一線治療中得到了廣泛的驗證。該研究是全球首個多中心、三期臨床研究,證實了免疫治療聯合化療在晚期食管癌中的顯著療效。”
李教授強調,免疫治療之所以能夠改變食管癌的治療格局,是因為它與傳統治療的區別在于通過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來對抗腫瘤。“免疫治療通過調動患者免疫系統的力量,不僅提高了療效,還顯著降低了副作用。尤其是對于食管鱗狀細胞癌患者,免疫治療的效果顯著提升。”
2020 年,KEYNOTE-590研究結果顯示[1],帕博利珠單抗聯合化療一線治療晚期食管癌的客觀緩解率(ORR)、無進展生存期(PFS)和總生存期(OS)都顯著優于含鉑化療方案,達到了預設終點。時隔五年,在2024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胃腸道腫瘤研討會(ASCO GI)上,KEYNOTE-590的5年隨訪數據揭曉[2],提示無論是在ITT 人群,還是食管鱗癌(ESCC)或 PD-L1 CPS≥10 的ITT和ESCC人群中,帕博利珠單抗聯合化療都較單純化療帶來了 5 年OS率的大幅提升,達到化療的3倍以上。整體來看,以上這三類人群的5年OS率都超過10%,其中在CPS≥10的ESCC人群中,帕博利珠單抗聯合化療組的 5年OS率達到 13.8%,是化療組的接近4倍。這意味著免疫治療成功提高了患者的長期生存率,改變了既往傳統治療的困境。
圖:KEYNOTE-590研究5年OS結果
臨床“奇跡”:免疫治療逆轉病情,超過6年仍維持CR
劉俊教授分享了他參與KEYNOTE-590研究的心得和經驗。他特別提到了兩位患者在接受免疫聯合化療后取得的顯著療效:這些患者原本幾乎無法通過傳統化療獲益,但在免疫治療聯合化療之后,腫瘤負荷顯著縮小,腫瘤負荷縮小了80%到90%,患者的癥狀大幅改善。“這是當時我們從未見過的治療效果,我們非常激動,我甚至在朋友圈分享了這一奇跡。”
對于免疫治療的臨床成效,劉教授還談到了患者長期隨訪的結果:“其中一位患者在2018年8月加入KEYNOTE-590研究,至今已經超過6年依然保持完全緩解(CR)狀態。這位患者的生活質量非常好,今年還給我們醫院送來錦旗。在我職業生涯,我非常榮幸見證了免疫治療不僅延長了患者的生存期,還提高了他們的生活質量。”
醫患共同決策:治療理念的深化與發展
免疫治療時代食管癌的治療目標正在向“長生存”乃至臨床的治愈轉變,這一目標的升級,對當前食管癌治療醫患共同決策體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志剛教授指出:“免疫治療時代的治療決策,必須建立在充分溝通和信任的基礎上。隨著免疫治療的發展,患者在治療決策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醫患共同決
策要求醫生和患者之間有更深入的溝通,患者應該了解免疫治療的潛力與風險,并根據自身的情況做出最適合的選擇。”
劉俊教授也補充道:“免疫治療的推廣改變了醫患關系的傳統模式,患者不再是單純的治療對象,而是治療決策的共同參與者。”他強調,通過充分的溝通,患者能夠更好地理解免疫治療的優勢和可能的副作用,從而做出更加理智的治療選擇。
展望未來:新技術精準治療與多學科協作是關鍵
李志剛教授展望未來,提出他所理解的食管癌治療應該是“越來越輕松、越來越簡單,但療效越來越好。但要實現這一目標,食管癌的早診率需要進一步提升,因為早期癌癥的治療效果最為理想。除此之外,新藥的不斷涌現,將是未來生存改善的重要推動力。”劉俊教授也強調,食管癌的未來治療將更加個性化和精準:“免疫治療和微創外科技術的結合,以及多學科協作(MDT)的常態化,將成為治療的重要方向。”他提到,MDT模式可以將外科、腫瘤內科、放療科等各學科的優勢結合起來,為患者提供最適合的治療方案,進一步提高治療的效果。
隨著免疫治療等新治療手段的不斷進步,中國食管癌診治將步入下一個長生存新時代。諸多如KEYNOTE-590里程碑式研究的揭曉和長期隨訪數據,以及多學科協作發展、醫患共同決策體系的發展,必定能讓食管癌治療的精準性和個性化得到不斷提升。中國食管癌攻克之路任重而道遠,就如兩位專家所言,中國高危發病因素的防控、外科新技術的發展、免疫治療生物標志物的探索,都是未來需要完善和值得期待的手段。
往期文章回顧(點擊標題可跳轉觀看):
——食管癌診療的中國模式與未來展望
精彩資訊等你來
參考文獻:
[1] Ken Kato et al., Pembrolizumab Plus Chemotherapy Versus Chemotherapy as First-Line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Esophageal Cancer: The Phase 3 KEYNOTE-590 Study, ESMO 2020, LBA 8.
[2] Shah MA. First-line pembrolizumab (pembro) plus chemotherapy (chemo) for advanced esophageal cancer: 5-year outcomes from the phase 3 KEYNOTE-590 study. 2024 ASCO GI, Abstract 250.
* 此文僅用于向醫學人士提供科學信息,不代表本平臺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