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1日,正午時分,沈陽286路公交車上,乘客孫女士靠窗落座后,鄰座約五十歲的中年男子多次以胳膊肘撞擊其胸部。
孫女士輕聲提醒“你注意點啊”,卻遭男子突然起身連續扇打五次耳光,手機被打飛至過道,她抬臂阻擋時身體踉蹌,施暴者同時伴隨辱罵。
當男子試圖隨下車人群離開時,公交司機李闖迅速起身擋在車門前,雙手緊握車門邊框正色道:“警察來到之前,你哪兒也別想去。”
男子轉而推搡辱罵司機,甚至折返車廂企圖再次攻擊孫女士,李闖側身用身體隔開雙方,始終攔在兩人之間,任憑男子推搡,始終未還手。
期間男子持續辱罵,李闖始終堅守車門位置未退縮,直至約十分鐘后民警抵達。
事件中,車廂內其他乘客未上前制止,部分乘客避開視線或向車廂后方移動,形成與司機行為鮮明的對比。
一邊是施暴者的失控與言語侮辱,一邊是多數乘客的沉默。
一邊是受害者的驚恐無助,一邊是李闖以肉身阻擋暴力的堅定身影。
這種“冷眼”與“熱血”的碰撞,折射出當前社會中責任意識的撕裂。
當他人遭遇侵害時,有人選擇將自身安全置于首位的“理性回避”,有人則踐行職業本能中的“挺身而出”。
旁觀者們的沉默雖出于個體避險心理,卻在客觀上加劇了暴力的蔓延。
它傳遞出“與己無關”的信號,不僅讓受害者陷入孤立無援的心理困境,更可能助長施暴者的僥幸心態,形成“暴力因縱容而升級”的惡性循環。
這種集體失語的本質,是對公共秩序責任的消解。
當我們都默認“他人的苦難無需介入”,公共空間的安全感便會在冷漠中逐漸瓦解,最終使我們每個人都成為潛在風險的承受者。
改變這一現狀,需要多重維度的努力。
在認知層面,需通過社會教育打破“旁觀者效應”,讓公眾意識到“制止暴力是共同責任”。
在文化層面,培育公共空間中的互助精神,讓“關心陌生人”成為文明自覺。
特別是在制度層面,完善見義勇為保障機制,明確助人者的法律邊界,免除其后顧之憂。
當更多人愿意在他人危難時開口喝止、援手相助,暴力的囂張氣焰才會在集體正義面前逐漸收斂。
下車前,孫女士向李闖致謝,這位從業七八年的司機坦言:“保護乘客是我的職責。”
樸素的話語背后,是職業精神的堅守,更是文明社會應有的價值底色。
愿這起事件成為一面鏡子,讓我們看見冷漠的重量與勇氣的光芒。
唯有我們每個公民都不再將自己視為“局外人”,當善意與責任成為流動在公共空間中的常態,那些潛藏的暴力與冷漠,才會在溫暖而堅定的集體注視下無所遁形。
關注一下點贊唄,謝謝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