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片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鞏悅悅 實習生 蹇悅 泰安報道
在山東農業大學的畢業季,兩份特殊的“畢業論文”正在麥田里生長。一份是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應屆生藺新茹的“低升糖掛面產品的工廠設計”,另一份是植物保護學院應屆生王慶瑞的“小麥莖基腐病防控方案”。他們的論文選題來自農戶的愁容,研究數據來自田間的汗水,在即將到來的答辯環節,他們甚至要面對種糧大戶和農技推廣員的提問。
這是山農大學子的“畢業季”日常。當其他高校學生忙著在圖書館趕論文的時候,他們早就把課堂搬到了麥田地頭,用雙腳丈量土地,解決真實的農業生產難題。而這一切,都源于山東農業大學2024年創新的“產區選題-產區實施-產區匯報”人才培養模式。
論文選題來自農戶的愁容,研究數據來自田間的汗水,這是山農大學子的畢業季日常。
“張奶奶的一碗面”與一條產學研鏈
“張奶奶說,她這輩子最愛吃面食,尤其是面條。但每次只能吃一點點,因為她有血糖方面的困擾。”回憶起選題初衷,藺新茹的眼神里仍有觸動。2023年寒假,在“萬名學子聯萬村”調研活動中,這位食科專業的女生走進萊州農戶家,發現了糖尿病患者對高升糖面食的無奈。
這次調研,讓藺新茹意識到,身邊有很多糖尿病患者和肥胖人群,他們渴望控制血糖,卻面臨著面食升糖指數高的問題。于是,她決定開發一款低升糖指數的面條。
在導師的指導下,藺新茹把畢業課題定為“年產3000噸低升糖掛面的工廠設計”。她查閱文獻發現,傳統面條的高升糖指數與原料和工藝密切相關。于是,在產區的實驗室里,藺新茹開始了產品的配方和工藝模擬工作。為了使配方更加科學合理,她多次前往周邊工廠進行調研,了解實際生產中的工藝參數和設備情況。
頭戴遮陽帽在田里觀察小麥長勢,是山東農業大學農學生們的“常規操作”。
藺新茹發現,實驗室里的工藝參數與工廠實際生產存在差異,需要進行調整和優化。例如,在面條烘干環節,盡管她在《食品化學》課堂上已掌握干燥曲線的基本原理,但實際操作中卻帶來了全新的認知:采用低溫烘干工藝,既能保證面條的口感,還能最大程度地保留活性成分,從而提高低升糖的效果。
對于即將到來的產區答辯,藺新茹既緊張又期待。這次答辯的對象多元化,包括農戶、工廠技術工人、政府部門領導和專業導師。她知道,這不僅是對她理論知識的考察,更是對她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檢驗。
“她希望能夠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答辯對象介紹自己的研究成果,讓他們理解并接受這款低升糖掛面,最終將其應用到實際生產中,解決百姓的健康問題。”答辯前夕,藺新茹仍然在反復修改匯報材料:“老百姓關農戶關心‘好不好吃’,工人關心‘好不好做’,我得用他們聽得懂的話講明白。”
“一株病麥”背后的糧食安全保衛戰
植物保護學院應屆生王慶瑞的選題,源于北方麥區的一場“隱形災難”——小麥莖基腐病。這種病害能使畝產驟降甚至絕產,農戶卻常因“看不見”而錯過防治時機。“預防比治療更重要,但農民不知道何時用藥、用什么藥。”他一針見血地說道。
王慶瑞在大三時來到依托泰安市岳洋農作物專業合作社建設的鄉村振興驛站,開始了對小麥莖基腐病的研究。他還記得第一次和農戶交流時,農戶最關心的就是收益和成本。種糧大戶們擔心使用種衣劑和藥劑的成本是否會抵掉收益,人力成本是否會增加。這些問題讓王慶瑞深刻認識到,自己的研究不僅是學術上的探索,更是關系到農戶切身利益的實際工作。
山東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講師張莉(中)正與應屆生討論當前小麥莖基腐病的情況。
在研究過程中,王慶瑞經歷了播種期劃分試驗小區、返青期打藥施藥等環節,最難忘的是冒著烈日去田間統計病害發生情況。在天氣最熱的時候,他和同學們一調查就是一天。看著那些因藥劑效果不好而發病嚴重的小麥,他深知如果這些藥劑用到農戶手中,將會給他們帶來巨大的損失。因此,王慶瑞和同學們認真篩選每一種藥劑,記錄每一組數據,希望能找到最佳的防治方案。
通過長時間的研究和實踐,王慶瑞取得了不錯的成果。他們確定了小麥莖基腐病的關鍵用藥時期,篩選出了高效藥劑。這些成果不僅能減少農戶的用藥成本,提高防治效果,還能保障小麥的高產穩產。
“如果家里孩子出去務工了,農戶們可能就要靠種幾畝地,來維持自己的正常生活開銷。如果每一畝地的產量稍微高一點,他們的生活可能會更好一點。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可能會更加執著于為更多的農戶推廣更好的產品,為他們制定更好的防治措施,因為這樣就能為他們帶來更好的生活。”王慶瑞說,“選擇這個專業讓我有種責任感,因為我的所學正在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做貢獻。”
在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副教授代興龍(右)看來,本科生畢業論文應該“扎進土里”。
“人才培養得好不好,老百姓說了算”
“過去本科生論文常‘飄在天上’,現在要‘扎進土里’。”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副教授代興龍舉了個例子,學生發現“減壟增地”技術能讓小麥增產8%-14%,但農戶起初持觀望態度,直到田間對比試驗結果擺在眼前。
不同于傳統的校園答辯,山農大學子今年的畢業答辯將充滿“泥土味”。“讓政府部門、種糧大戶、農技推廣員給學生打分,是我們最看重的環節。”代興龍介紹,在這種人才培養改革模式下,學生們的角色也在發生變化,他們不再是只會做試驗的學霸,也不再是只會背課本的大學生,而成為了“準工程師”“田間秀才”。只有經過在麥田里的摸爬滾打,他們才會真正明白,大學里的專業不是紙上談兵,而是要解決老百姓的急難愁盼。
植物保護學院講師張莉對此也有發言權。
她是王慶瑞的指導老師,師從山東省小麥產業體系技術崗位專家、山農大植物保護學院教授于金鳳,已從事小麥病害防控工作多年。像是剛剛提及的小麥莖基腐病研究,就開始于2017年。
“當時濰坊昌邑的一個種糧大戶找到我們,說受鹽堿地影響,地里的小麥發生了非常嚴重的莖基腐病,畝產量僅有二三百斤。”據張莉回憶,從那以后,他們就在濰坊昌邑開展了小麥莖基腐病綜合防控的探索。經過多方努力,昌邑那位種糧大戶的小麥產量,從最初的畝產二三百斤提升到了七八百斤。
“直到去年,我們關于小麥莖基腐病綜合防控的措施,也被推為了山東省的農業主推技術。”面對本科生即將到來論文答辯,張莉認為,這不是普通的畢業季,而是學生們農業科研生涯的真正起點。“學生看到自己的研究能守護‘一畝地的生計’,才會理解專業的意義。”
住著農村二層“別墅”、開著敞篷三輪車的山農大學子,已經成為山東各地市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如今,山東農業大學已在全省布局1萬多個鄉村振興驛站,形成了“學生常駐、導師常聯、成果常用”的產區育人網絡。本科生在大二學年確定實習導師,在理論課程學習之余,跟隨導師深入生產一線實踐調研生產問題、民生難題,而后明確產區選題,并依托遍布全省的驛站開展創新研究、技術突破和產品研發,以切實有效的成果產出完成畢業論文。
“今年學校的答辯現場將首次引入全產業鏈設計,并邀請農戶評分。人才培養的好不好,老百姓說了算。”在代興龍看來,當畢業論文答辯席上坐著種糧大戶、農技推廣員,當學生們用老百姓聽得懂的話講技術,教育就真正回歸了“立德樹人”的初心。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