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洋媚外,為了綠卡不惜嫁給外國人。”
“利益交換,根本沒有真感情。”
13 歲被北大破格錄取的“天才少女”,30 歲嫁給 53 歲哈佛教授引發全網爭議,如今卻成為國際文壇傳播中國文化的“使者” 。
田曉菲的人生為何充滿反轉?
那些曾被痛批“崇洋媚外”的選擇背后,藏著怎樣的學術理想與人生哲學?
01
如今,田曉菲依舊在哈佛大學擔任教授一職。
憑借對中國古典文學的深耕與國際傳播,田曉菲成為學界公認的漢學研究權威。
她專注于中國古典文學、比較文學等領域的研究,其學術成果在相關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最近幾年,她發表了多篇極具分量的論文,在學術界引起軒然大波。
她筆下的論文,深入剖析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文化內涵與藝術價值,為學界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視角。
同時,她還出版了學術著作,對中國古典文學的傳承與發展進行了系統性的梳理與探討。
這也導致在國際學術舞臺上,她的聲譽頗高。
2016年12月19日,田曉菲參加了復旦大學的講座。
講座主要探討如何以詩歌的方式,更好的表達個人的情感。
不僅如此,她還榮獲了哈佛大學“卡波特獎”、“優秀導師獎”等諸多學術獎項。
這些獎項不僅是對她個人學術成就的認可,更是對她為推動學術發展所做出貢獻的褒獎。
隨著田曉菲的爆火,她的童年經歷躍然紙上。
到底是什么樣的教育方式,可以培養出如此“天才”呢?
02
1971 年,田曉菲出生在哈爾濱的一個書香世家。
家庭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往往有著深遠的影響,田曉菲也不例外。
她的父親是一位熱愛文學的詩人,母親則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師。
從小,田曉菲就被詩詞歌賦所包圍。
家中豐富的藏書,成為她探索世界的窗口。
田曉菲的童年,浸潤在父母精心營造的文學世界里。
父親案頭堆疊的詩集,母親備課用的工整教案,還有家中那面直達天花板的書架,都在無聲地訴說著這個家庭對文字的熱愛。
四歲那年的某個清晨,父親舉著《天津日報》沖進家門。
頭版上那首稚嫩的小詩《雨后的彩虹》旁,赫然印著 “田曉菲” 三個字。
陽光透過窗欞灑在報紙上,將她的名字鍍上一層金邊,也照亮了她未來的文學之路。
北京大學招生辦的老師在了解到她的情況后,決定給予她一個進入頂尖學府深造的機會。
1984年,13歲的田曉菲,被北京大學西語系破格錄取。
16 歲時,她寫下了一篇經典之作——《十三歲的際遇》。
“人永遠無法同時擁有青春和對青春的感受。”
這篇散文用青澀的文字,滿含著她對未來的向往,字里行間洋溢著青春的活力和對知識的渴望。
這篇文章后來被選入中學課本,成為眾多學生了解北大、感受文學魅力的經典之作,也成為田曉菲少年時代的代表作之一。
這段在北大的時光,在時間的長河中熠熠生輝,為她日后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時間的沉淀下,童年的這些經歷,如同種子一般,在她心中生根發芽,為她日后在文學領域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地養分。
憑借自身優異的學習成績,她在20歲時,就已經進入了頂尖學府——哈佛大學。
她不僅在這里獲得了無數知識,也在這里邂逅了屬于自己的愛情。
可這份愛情,卻把她推向了另一個漩渦。
03
她在哈佛攻讀東亞文學專業,而她的導師正是她以后的丈夫——斯蒂芬·歐文,兩人由此結識。
在相處中,導師歐文逐漸發現自己對田曉菲的感情超過師生情誼,隨后在她進行畢業旅行時,向她表白。
兩人相戀的消息傳回國內后,瞬間引起大量的關注。
田曉菲的父母表示強烈反對,他們難以接受13歲的天之驕女遠嫁異國,并且還是有過兩次婚姻且都失敗的“老男人”。
外界對此也充滿了質疑,不少網友強烈地譴責其“崇洋媚外”,“忘本”。
盡管兩個人承受了巨大的壓力,但他們最終還是在1999年結婚,田曉菲在婚后放棄了中國國籍。
田曉菲與她的丈夫斯蒂芬相識于哈佛大學,兩人已結婚26 年。
婚后兩人沒有子女,可這并沒有影響夫妻二人之間的深厚感情。
兩人忙于進行學術研究和文化傳播等方面的工作,并且成果斐然。
例如,兩人合作翻譯了《盛唐詩》《晚唐詩》等經典的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將中國的文化種子播撒在國際的舞臺。
還會舉辦講座,向國外的學者和普通民眾介紹宣傳中國的傳統文化。
隨著她的學術成果與文化傳播實踐被更多人了解,國內輿論逐漸從質疑轉向認同。
她通過自己新穎的理論和方法,讓更多人了解到了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蘊。
盡管依舊有譴責的聲音出現,指責她沒有將自己的才華奉獻給祖國,但是依舊無法完全否定她所作出的貢獻。
目前,夫婦兩人依然積極投身于中國古典文學的推廣。
斯蒂芬?歐文曾身穿唐裝在哈佛大學舉辦的“中國詩詞之夜”上,慷慨激昂的背誦李白的《將近酒》。
田曉菲原本烏黑亮麗的頭發也因長時間的研究而開始發白,如今的她年歲以超五十。
夫妻二人仍然常出席一些文化活動,雖然外界的評價對她們依舊褒貶不一,但他們心態平和,享受著屬于自己的生活。
結語
那些關于 “選擇” 的爭議,終在田曉菲翻譯的《盛唐詩》扉頁、在劍橋講座的掌聲中,化作對文明傳播最生動的注腳。
或許真正的成長,從來不是活成他人期待的模樣,而是在時代的浪潮中,始終清醒地掌舵靈魂的方向,讓熱愛與理想,成為穿越偏見的永恒航標。
參考資料:
1.宇文所安與田曉菲.鳳凰網 [引用日期2015-09-13]
2.田曉菲: “《金瓶梅》充滿了神性”.環球人物 [引用日期2015-09-13]
3.百度百科,田曉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