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經過幾千年的發展,許多地名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比如曾經代表著大唐盛世的長安,后來被改名為西安。
在明朝歷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的金陵城,后來被改名為了南京。
無論是出于政治原因還是地域發展,這些地名的改變都算作一件常見的事。
而在商周時期,有兩個人們耳熟能詳的古代城市,曾經風光無限,也在滾滾歷史潮流中有了新的名字。
他們就是周朝國都西岐和商朝國都朝歌。
改名之后,這兩座商周時期的名城,如今已經顯得名不見經傳。
那么,朝歌和西岐改名成了什么?在現今的那個城市之中?
一、朝歌改名淇縣
在傳世名作《封神演義》的開篇就記載著一句話:
后帝乙在位三十年而崩,托孤于太師聞仲,隨立壽王為天子,名曰紂王,都朝歌。
后來根據史學家的研究,商朝的首都一開始并沒有建立在大名鼎鼎的朝歌。
在商朝建國的前期,曾經發生多次遷都事件。
武丁繼位后,為了開疆擴土,擴大商朝的地盤,就帶著麾下的軍隊不停地四處征戰。
武丁在吞并了不少小國家后,使商朝的整體實力達到了一個全盛時期。
之后,武丁就將國都遷到了殷地。
武丁離世后,他后續的幾代國君都以殷為國都,一直到紂王帝辛繼位后,將殷都的規模擴大到了周邊的沫邑。
帝辛為了彰顯商朝國都的氣魄,在此期間大興土木,修建了許多的宮殿和樓閣,最后將商朝的國都改名為朝歌。
此后商朝的國勢達到鼎盛時期,有了“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諸侯朝靈山”一說。
對于帝辛將殷改名朝歌這件事,歷史學家展開了推測,想要知道帝辛這么做的原因。
最后研討出來的結果分為三個:
一種說法是,在《山海經》中有一座朝歌之山,帝辛就將自己的國都改為了朝歌,是為了增加這座國都的文化厚重感。
第二種說法是,朝歌這兩個字具有特殊含義,代表著“高歌黎明,喜迎朝陽,蒸蒸日上,興旺發達”的寓意。
帝辛為自己的國都改名朝歌,是希望商朝能夠興旺發達,國勢越來越強。
最后一種說法,就是朝歌是商代的一種樂器。
因為帝辛經常在官員上朝時候進行演奏,十分喜愛,所以就用這種樂器作為新都城的名字。
而在《封神演義》中,朝歌發生了許多廣為流傳的故事。
相傳紂王在這里修建了酒池肉林,整日享樂,還寵信妖女妲己,千古忠臣比干在這里挖出了自己的七巧玲瓏心等等。
然而隨著有證歷史的考察,歷史學家們發現,真實的商紂王并不是《封神演義》中寫得那么昏庸。
恰恰與之相反,商紂王是一個文武雙全的古代君王。
在執政商朝的這段時間里,直接統一了中國的東南地區,還將許多屬于中原的農耕技術傳播到了東南地區,促進了中原地區文化向四周地區的輻射。
只是帝辛喜好征戰,因為長年向周邊國家發動戰爭,勞民傷財,引來了商朝人民和眾多諸侯的不滿。
最后在牧野之戰中,商朝被周滅亡。
帝辛面對實力強大的周武王和諸侯聯軍,最后只能選擇在鹿臺自焚。
朝歌也在戰亂中被焚燒成一片廢墟,漸漸地從歷史畫卷中淡出人們的視野。
至于朝歌現在的位置,歷史學家認為是河南省鶴壁市的淇縣。
在2005年,考古學家在鶴壁市的鹿臺遺址的西北劉莊附近,發現了大量的商周時期墓葬。
因此推測,朝歌應該在鹿臺遺址附近,也就是現在的鶴壁市姬莊、郭莊、唐莊、申寨、劉寨和王寨六個村莊之間。
而如今的淇縣位于河南省北部地區,算是中原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交通十分便利,距離我們的首都北京只有500公里。
南邊距離鄭州也只有100多公里,是中原城市群的中心位置。
淇縣政府根據商周文化遺址,修建了紀念比干的摘星臺,還有與紂王有關的古靈山等等,以此吸引全國游客前來游玩。
但在一眾網友看來,如今淇縣這個地名,遠遠不及朝歌這個名字的一半響亮。
因此上淇縣不少人民都希望能改回原來的名字,以此提升當地的知名度,帶動旅游發展。
可惜這個愿望至今沒有實現。
二、西岐在陜西寶雞
西岐同樣是商周時期的古地名,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發祥地之一。
周武王姬發的父親姬昌本是商代的西伯侯,后來被商朝的國君用莫須有的罪名殺害。
姬發按照宗法制的原則,繼承了父親的位置,就成為了新的西伯侯,而西岐就是姬發的封地。
有關西岐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歷史典故就是鳳鳴岐山。
是說周文王在岐山的時候,看到有神鳥鳳凰在附近的山上落下,鳳凰發出一聲震天的叫聲后,四周的鳥兒驚恐四散。
周武王驚訝地朝山上看去,不明白這是什么情況,就派人前去調查。
不久之后,一位滿頭白發的高人前來拜見周武王。
告訴他,這是鳳凰之聲,它是因為文王的德政才引來的,是周興盛的祥瑞之兆,代表著明君的出現,也預示著西岐的繁榮昌盛。
周文王聽到這番解釋后,心里很高興。
鳳鳥也因此成為周人的圖騰,這個圖案出現在了許多玉器和青銅器上面。
此后,周文王勵精圖治,開始大力發展農業,團結周邊的諸侯。
漸漸地,西岐成為了一座重要城市。
農田里的莊稼獲得豐收,市場上的商人云集而至,彼此間交換商品。
除了發展經濟,周文王更是將西岐建設成了一座文化交流和藝術創新之地。
歲月流轉,西岐在周文王的建設下越發強大,最后給予了商朝致命一擊,成功開創了周朝。
盡管后來周文王后來遷都到了豐邑,也就是今天的西安。
但西岐作為周王朝發家的重要城市,一直以來就被人們所津津樂道,周文王的名字和西岐的故事也因此被后人所傳唱。
隨著現代考古學的發展,歷史學家嘗試在現代遺址中找到西岐存在的證據。
最終在陜西寶雞市岐山縣的一個考古現場,考古學家們有了發現。
這些遺跡中包含有大量的宮殿城墻,以及各種古人的生活用具和藝術品。
經過鑒定,這些都是周朝遺物,其中發掘出來的青銅器展現了周朝的高超制造工藝水準。
而隨同出土的陶器,則為現代人了解周朝的生活習慣,和審美提供了有力材料。
寶雞如今是關中平原名副其實的副中心城市,總面積達到309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在46萬左右。
隴海鐵路、寶中鐵路,以及連霍高速、銀昆高速都從其中貫穿經過,是中原地區通往西南、西北的重要通道,因此從商周以來,就是歷代王朝的重要城市。
而寶雞除了西岐這個響亮名號以外,還有一個被大家所熟知的名字,那就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陳倉。
雖然寶雞這個名字聽起來非常有韻味,但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遠遠不及西岐和陳倉有歷史風范。
如今的岐山縣,存在著仰韶和龍山文化在內的眾多上古文化遺址,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文明源流地。
在這些遺址中,還出土了毛公鼎這種國寶級的青銅器。
這些文物已經被收藏進了博物館,成為了重要歷史財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