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二十三年(1843),連日的暴雨使關中一帶糧食歉收。
實在餓得不行,家住陜西岐山縣董家村的董春生決定出門碰碰“運氣”。
他擔起鋤頭,來到地里,希望能從田中刨出僅剩的樹根或者地瓜,用以充饑。一鋤頭下去,卻被硬物擋著。
他只能放棄工具,用手刨了起來。
不多時,一個綠銹斑斑的大銅圈和銅圈上同樣長著綠銹的一對大耳,從土里露了出來。董春生不識此物,卻聽村里老人說過,這里常出“寶貝”。
他不敢怠慢,小心翼翼地清理掉“寶貝”上的土。很快,一件半米見方的圓形青銅器重見天日。
由于器物太大,董春生一個人搬不動,便叫來了同村人幫忙。
很快,董春生挖到古代大寶貝的消息不脛而走。
隨后,一位古董商人聞訊而來,花了三百兩從董春生手中買走了寶貝。
由于此物是從董家村發掘的,村民皆認為是天賜“神器”,不同意商人運走。因此,關于這件寶物的歸屬,最后鬧到了衙門。古董商重金賄賂官府,衙門遂將一眾村民下獄,將寶物收歸官府,由古董商悄悄運走。
清代著名收藏家張燕昌之子張石瓠曾碰巧見過此寶。
從寶物“敞口、雙立耳、三蹄足”的外在形態來看,張石瓠很快斷定寶物應為商周時期青銅鼎。
他俯身查看鼎的內部,發現鼎內壁密密麻麻寫著許多銘文。經過仔細辨別和讀解,他發現銘文記載的是一段歷史。這尊青銅鼎的歷史事實以及作鼎者信息,逐漸浮出水面。
從此,這尊在陜西出土的青銅器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毛公鼎。
▲毛公鼎,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圖源:梁悅琛
1
提及青銅器,多數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墨綠色的大銅鼎。實際上,這并不是它本來的面貌。
早在1萬年前,人類就從大自然中發現了一種紅色的礦石:紅銅。
這種礦石經過反復捶打和提煉后,可以制造出他們想要的物件。但在實際應用中,由于紅銅的硬度較低,先民們又發現,單靠紅銅,很難打造出最滿意的作品。
于是,在不斷試錯中,先民們將紅銅熔煉成液體,再加入鉛、錫等礦物質。如此,一件最適合鍛造的銅合金,大功告成。
使用它們,先人相繼為自己鍛造出了銅刀、銅箭等生存工具。
不過,剛煉造出來的青銅器,并不是銹跡斑斑的模樣。銅合金被熔煉凝固后,呈現質感如黃金般的樣態,金光璀璨。這跟我們如今看到的銹化后的墨綠色外觀,相去甚遠。
而華夏文明的發祥地——黃河流域,并不是銅產地的聚集區。銅的提煉與鍛造,在產量上也無法滿足先民的日常所需,因此顯得十分金貴。
這些早期的“黑科技”產品被打造出來后,基本只用于祭祀祖宗,尊崇神靈,謂之“吉金”。刻在上面的銘文,自然也就成了“金文”。
▲西周大克鼎上的銘文。圖源:圖蟲創意授權
然而,文明的衰落,歷史的變遷,使得曾經擔負神圣功能的器物全都塵封黃土之下。經過時間的淘洗,銅和土中的水汽等自然界物質發生反應。從此,那一尊尊閃煞人眼的“神器”,披上了厚厚的綠衣,成了人們追古懷今所見到的“青銅器”。
▲青銅觶。圖源:圖蟲創意授權
目前,中國境內發現最早的青銅器,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生產于馬家窯文化的青銅刀。它是一把以“單范式”工藝鑄造的青銅刀。
所謂“單范式”鑄造工藝,就是在平坦的泥土和石板上進行掏空,形成理想的器物外形,再將燒熔的銅液灌注其中,待其冷卻凝固后,自動成型。
不過,這種“單范”的鑄造工藝,到底只適合原始小家庭的自給自足。當華夏文明進入王朝時代后,這種簡單的鑄造工藝就被逐漸淘汰了。
大約4000年前,治水的大禹結束了部落群居生活,在中原建立起第一個王朝——夏。
新的統治秩序誕生,當然需要見證歷史的信物。
夏朝建立以后,大禹隨即邀請部落首領們共赴涂山大會,商討國家大事。
為令天下臣服,大禹在涂山大會上深刻檢討了自己以往的過失,并請求參會的首領們時刻監督他的行為,責令其改正。如此,方可匡天下正道,安萬民之心。
部落首領們返回各自的地盤后,隨即將轄區內的銅,悉數奉上,并宣布歸附夏朝管制。
大量的銅匯聚于夏都陽城,令大禹一時頭疼。后來,他想起了黃帝軒轅氏功成鑄鼎的“歷史”,便下令將各地進獻的銅悉數熔毀,分鑄九鼎,以紀念夏朝一統江山的輝煌。
▲河南省禹州市禹王廣場。圖源:圖蟲創意授權
大禹還命人將各地的山川河流、珍禽鳥獸繪制在這些禮器上,使它們更具地方特色。而九鼎中的“中央大鼎”豫州鼎,則是大禹留給自己的王權象征。
鼎鑄成后,即被視為宗廟禮器,神圣不可侵犯。
憑借此“信物”,大禹及其后人,坐穩了九州共主的寶座。
2
大禹的創舉,為后世君王在“禮治”道路上作出了表率。
在玉璽出現以前,作為“禮治”的神器,九鼎就是王權、神權二元一體的絕對象征。盡管在夏禹時代,各地已持續向中州貢銅,以保障王室的生產生活所需,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關于青銅器的鍛造始終處于摸索階段。
為了制造出形制更加復雜的容器,熱衷于專研高端奢侈品的貴族們開啟了一場“青銅革命”。
在原單范式灌鑄的基礎上,一種合范技術被發明出來。
工匠們首先用陶土按器物原型雕刻成泥模,然后將調合均勻的泥土拍打成平泥片,按在泥模的外面,用力拍壓,使之形成一層厚厚的“外范”。之后,將制作外范使用過的泥模,趁濕刮去一薄層,薄層的厚度即為鑄造青銅爵所需的空間,再用火烤干,制成“內范”。內范做好后,將其倒置于底座之上,再將外范塊置于內范周圍。外范合攏后,上面有封閉的范蓋,范蓋上至少留下一個澆注孔。
最后,將融化的青銅溶液沿澆注孔注入,等銅液冷卻后,打碎外范,掏出內范,將所鑄的青銅爵取出,打磨修整即可。
利用這種辦法,貴族們還相繼制造出了角、斝、觚等青銅酒器。
象征九州河山、帝王權力的九鼎,后來失去蹤跡,但貴族們使用的青銅器仍有跡可循。出土于河南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的青銅爵,是我國已發現最早的青銅容器之一,距今約3800-3500年,相當于文獻中記載的夏代。
青銅爵造型小巧精致,極富美感,底部三足而立,中間細腰收攏,在該容器的最上方,前有“流”,后有“尾”,用爵暢飲時,嘴巴要對著“流”的部分。
▲乳釘紋青銅爵,現藏于洛陽博物館。圖源:圖蟲創意授權
不過,由于工藝復雜,散發著璀璨光芒的金屬酒器,始終不適宜應用于日常生活中。待它們面世后,很快被用在各種祭祀先祖的神圣場合中。
正所謂“國家大事,在祀與戎”,禮治之外,必須輔以強有力的武功,方可使內外咸服。
夏朝建立后,戰事始終沒有停歇。
大禹死后,兒子啟即位,禪讓制徹底被世襲制所取代。從歷史潮流而言,這是社會進步的必然選擇。然而,世襲制的出現,畢竟打破了禪讓制的選舉傳承。隨后,在夏地有扈氏首領的號召下,夏王朝境內不少傾向禪讓傳統的部族發起對啟王權繼承的挑戰。
啟不甘示弱,在鈞臺大宴各地部落首領后,便以“恭行天之罰”為名興兵,與有扈氏大戰于甘。雙方打得異常激烈,但史書上卻僅有啟興兵前的一封詔書稱:“用命,賞于祖;不用命,戮于社。”
“戮”,最早的意思即帶有戈翏聲的廝殺。說明在啟與有扈氏作戰時,青銅兵器已裝配到夏軍部隊中。
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青銅武器,與文獻中記載的夏年代相近,從中可以窺探這一時期的兵戈之影。在石器時代,石制武器的缺點是磨損太快,到了青銅時代,二里頭遺址中青銅戈、青銅鉞和青銅箭簇等武器的出現,說明青銅器已被投入到軍事領域。無論是近戰,還是遠射,青銅器比石器有著更強的殺傷力,而且不易損壞。
其中,二里頭遺址銅戈,是中國迄今出土最早的青銅戈。戈,一般認為是由鐮刀類工具演化而來,這種長柄格斗兵器由戈頭和戈柄共同構成,竹木質地的戈柄年久朽壞,考古發現中大多只能見到歷經滄桑卻依然堅韌的戈頭。戈在先秦歷史中扮演過重要角色,漢字中的“武”、“戰”等都源自于戈,戈與干(盾)并稱“干戈”,成為兵器的代名詞。
二里頭青銅戈,為長條形直內戈,前端的尖峰恰似鷹嘴般冷峻銳利,仿佛隨時都能在戰場上撕開敵人的防線,從中可以窺見古人的智慧與技藝,遙想古代戰場上的寒光閃爍。
▲二里頭夏都遺址出土的青銅戈。圖源:圖蟲創意授權
依靠著先進的武器,啟很快平定了叛亂,穩定了王朝。
實際上,夏王室并沒有有直屬天子的常備軍隊。多數時候,夏王的警衛主要由忠于他的貴族衛隊組成。一旦發生戰事,他就下達王命召集各地奴隸主起兵勤王。
這樣便造成了夏朝王室的內亂持續不斷,而外部勢力也在夾縫中不斷壯大。
夏朝末年,商族逆境崛起,似有滅亡夏朝、吞并天下之意。
而此時,夏朝的君主桀,卻是歷史上有名的無道昏君。
古文獻說,桀貪好女色。依靠夏朝的綜合軍力,他不僅消滅了許多不滿其統治的小部落,更將其中的美貌女子強搶至王庭,供其淫樂。
有施氏部落的妺(mò)喜就是其中之一。
曾有詩云:“有施妺喜,眉目清兮。妝霓彩衣,裊娜飛兮。晶瑩雨露,人之憐兮。”一見到這樣的美女,夏桀很快就著迷了。他回宮后,立即將妺喜冊為“元妃”(即夏朝的皇后),萬般寵愛。
可妺喜對夏桀只有恨意,所以,無論天子對她有多好,她都毫不在意。不僅如此,自從成了元妃,她就開始籌謀顛覆夏朝的計劃。
這時,有莘氏部落的廚子伊尹出現了,他是商族領袖商湯的謀士。
預感到商族對自己的威脅,夏桀在滅有施氏的同時,也著手對付崛起的商族。利用王權,夏桀將商湯軟禁鈞臺。
為了救商湯,伊尹特地覲見了妺喜,懇求她從旁協助自己實施營救計劃。
妺喜本身就有亡夏之心,再加上夏桀熱愛征伐與美色,繼滅有施氏之后又染指岷山氏。岷山氏效仿有施氏,向夏桀進貢美女,以求自保。在新歡面前,夏桀逐漸忘記那個他曾經信誓旦旦想給予一切的“元妃”。
▲夏桀形象拓片。圖源:網絡
國仇與家恨,使妺喜更加悲憤。
一聽聞商湯、伊尹等人久懷“倒夏”之心,她欣然應允,并提出加入他們的秘密計劃中。
最終,在伊尹與妺喜的合謀下,夏桀盡失民心,“兵敗歷山,奔南巢而死”。
3
夏朝滅亡后,“倒夏”的商湯成了商王朝的首任國君。而伊尹,則成了輔弼他的宰相。
▲明人繪的商湯畫像。圖源:網絡
商、夏之間的矛盾,使得他們的文化和施政方針多有不同。但“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傳統,卻絲毫未受影響。
1939年從安陽殷墟出土的后母戊鼎(原稱“司母戊鼎”),是商代青銅禮器的代表作,也是我國考古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在商周的禮制中,鼎是用來向祖先獻上肉食的炊器。后母戊鼎重832.84千克、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9厘米,鼎身呈長方形,以饕餮紋為主要紋飾,為商代后期為祭祀商王之母而鑄造。鑄造這樣高大的青銅器,所需的金屬應在1000千克以上,而且需要極大的熔爐,可見商人青銅技術的精湛。
▲后母戊鼎。圖源:圖蟲創意授權
商代初年,作為史上最著名的“廚子宰相”,伊尹有著豐富的烹調美食經驗。就連給商湯分析天下大勢及為政之道時,他也不忘給對方煮上一鍋湯,以烹調五味為引,勸導商王救民于水火。
因此,商朝開國不久,青銅器就在祭祀功能之外,被王朝大力推廣至人們的日常餐桌上。
鑒于以往生產出來的青銅器形制單一、工藝落后,商朝貴族為了安享一頓盛宴,花了不少心思對青銅器進行改造升級。他們認為,神與人之間是有差別的。所以,在使用青銅器時,自己與祖先所用的規格不能等同視之。
商朝人開始在青銅器上雕刻出不同的紋路。如祭祀先祖時,人們準備三牲太牢,就以不同的紋飾形象印刻在對應的青銅器上,寄托威嚴、榮貴的幻想和希望。
有意思的是,同一時期的三星堆人在祭祀上卻不想運用簡單的抽象化處理。他們選擇了一條與中原風格迥異的青銅祭祀之道。既然是祭拜祖先,那祭品的器皿上怎能缺少祖宗形象呢?于是,參照先人模樣,他們制造出了各種又高又大,方臉凸目的青銅人像。
▲三星堆青銅面具,現藏于四川廣漢博物館。圖源:圖蟲創意授權
對于日常吃喝玩樂,商朝人有更細致的美學實踐。
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到了商朝,糧食第一次出現剩余。糧食的豐富,推動了商代釀酒工藝的發展。祭祀需要用酒,平時宴饗也需要用酒,故商朝對青銅器在餐飲上的應用,首先立足于酒器革新。
他們發現,平常用于祭祀的酒爵,爵身扁平,即便設有三角支撐的杯足,很多時候也容易在祭祀大典上傾倒,引發眾神之怒,責怪在位君王。
所以,商朝工匠們干脆將酒爵設計成底部穩實的觥。一來,觥體寬闊可以注入更多的酒。二來觥圓潤的身軀,不至于在風中凌亂。
從商父乙觥中可以發現這種青銅酒器的實用美學。父乙觥由蓋、身、鋬和圈足等幾部分組成,觥蓋前端有一獸首猛然抬頭,雙角凌厲上翹,銅鑄的雙目保持著圓睜的威嚴;再看觥體的周身,鳳紋飄逸,振翅欲飛,勾勒出動靜交織的神話畫面。
▲商代父乙銅觥,現藏于河南博物院。圖源:圖蟲創意授權
商人大量飲酒固然與風俗習慣有關,但酒品的大量消耗也從側面反映出此時的釀酒工藝尚未成熟。為滿足商人大量飲酒的需求,工匠們又相繼發明了尊、罍等大型容酒器。
尊,作為一種大中型的盛酒器,有圓腹或方腹的器形,口徑較大,主要用來存放酒。
誕生于商代晚期的青銅禮器——四羊方尊,為我們還原了尊的精美形制。四羊方尊出土于湖南寧鄉,呈方形器身、方口、長頸、高圈足,高58.3厘米,口長52.4厘米,圓雕、浮雕、線雕集于一器,四邊裝飾有蕉葉紋、三角夔紋和獸面紋。四羊方尊最生動的部分,當屬其肩腹部被巧妙地設計成四只卷角山羊,羊首花紋精麗、伸出器外,又與器身有機地結合為一體,大大豐富了尊的造型,達到一種渾然天成的藝術境界。
罍,也是一種盛酒的容器,具有小口、廣肩、深腹、圈足的特征,帶有蓋子。
商皿方罍,號稱青銅器中的“方罍之王”。皿方罍,通高?84.8?厘米,器身高?63.6?厘米,因其為方形器皿,以及器口銘文“皿而全作父己尊彝”而得名。皿方罍以云雷紋為底,飾有獸面紋、夔龍紋、鳳鳥紋,肩部兩側裝飾雙耳銜環,正面腹部下方有一個獸首的鋬(器物側邊供手提拿的部分),器型碩大,雄渾莊重。這件青銅器可謂命運多舛,1922年出土后,器身與器蓋一度長期分離,分別在海外和國內流傳,直到2014年才在各界的努力下完成合體,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館。
▲中國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四羊方尊。圖源:圖蟲創意授權
與早先出現的爵不同,尊、罍等都考慮到了酒體貯藏。為避免過多的酒精揮發,設計者們通通為它們量身定做了蓋子,盡可能降低容器中的酒與空氣接觸。
參照祭祀,商代工匠又在尊、爵的切換中,發明出分酒器“壺”“卣”等。與大型容酒器類似,它們的瓶口也是帶蓋的。同時,為方便貴族們在酒桌上互相“滿上”,設計者還專門以鑄焊的方式在瓶身上,加了道“橫梁”,便于貴族們拿起。
河南輝縣出土的祖辛卣,為商代青銅卣中的典型代表。古樸典雅的造型與華美繁復的紋飾熔于一爐,器口與蓋以子母扣嚴密合縫,鼓腹下垂,圈足穩健。蓋頂置菌狀鈕,蓋緣與器身對應伸出四條扉棱,構建出精美絕倫的立體輪廓,腹部高浮雕的鳥眥目凝視,營造出神秘威嚴的氛圍。蓋內與器底均鑄有“祖辛”二字銘文,這是商代其中一任君主的稱號。
▲商代祖辛卣,現藏于河南博物院。圖源:圖蟲創意授權
防止有人不勝酒力,提前喝趴下,貴族們還特地找人設計了一種用于調和酒味的器皿——“盉”。青銅盉是一種調酒器,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主要用來溫酒或以水調和酒水的濃淡,其特點是圓口、深腹、三足,一般帶有細長的流管。
自此,商人終于可以放開肚皮猛灌酒了。
有了美酒相伴,商代貴族們的餐桌又怎能少得了高級肉食?
在農業耕作水平發展的背景下,商朝的畜牧業也迎來了一次發展高峰。甲骨文中,人們形象地將豬圈寫作“圂”,把圈養牛寫作“牢”。
▲“牢”的字形演變。
而通過人類馴化的豬、牛、羊、馬、犬、雞等六畜,除了供給奴隸主驅使以及祭祀祖先外,大部分都成了主人家補充營養和體力的主要來源。
這時候,有一口好鍋,對商代貴族而言,便顯得十分重要。
作為調和五味的“寶器”,鼎在商代除了日常祭祀,就是奴隸主家中最大口徑的鍋。由于體型巨大,多數時候奴隸主會沿用其祭祀的功能,在鼎中烹飪大型肉食。
不過,大火易將銅合金的錫析出,致使青銅鼎結構不穩,因此,更多情況下,華麗的青銅鼎只能用來盛放肉食,以彰顯主人家的高貴。
▲“婦好”鳥足銅鼎,現藏于河南博物院。圖源:圖蟲創意授權
為了吃上一口熱飯,奴隸主斥巨資設計了一套青銅炊具“甗”。它分上下兩部分,上半層可用于盛放食物,名叫“甑”。甑的底部有一層滿布小孔的箅子。下層是“鬲”,用于盛水。每只甗的底部,還如鼎一般設置多足,可將它們架于火上烤。這便是歷史上最早的蒸鍋。
▲商代立鹿耳四足青銅甗。圖源:圖蟲創意授權
“食而能知其味”,為了給貴族更直觀的視覺和味覺享受,工匠們還特地在各式青銅器外立面中加入云雷、夔龍等紋飾,除了表明青銅器內的食物原型外,更彰顯了主人家的身份和地位。
可惜,在如此品類繁多的飲食形制中,商朝還是亡了。
與夏朝相似,商朝也亡于外患——上古周氏族崛起。
周人原本是商朝邊陲的一個小部落。因戎狄入侵,領袖古公亶父遂將部落遷至周原(今陜西岐山北)。
抵達西岐后,周人開始“脫戎俗,筑邑定居”,學習商朝的農業文明。為了在當地站穩腳跟,古公亶父及其后人大力與當地羌人聯姻,并獲得了他們的支持。
▲周原遺址出土的日己觥。圖源:圖蟲創意授權
古公亶父去世后,幼子季歷即位。季歷就是周文王姬昌的父親,他在位期間,師承其父遺囑,在當地大興水利,發展農業,推行仁義,富民強軍。不多時,周就成為商朝實力最強的外夷部落。
周的強大,引起了商朝的注意。
為了遏制周氏族的發展,商王室不斷利用周族去跟外來戎狄硬碰硬,打算通過戰爭消耗周部族的有生力量。
不料,通過“以戰養戰”的方式,季歷率周人愈戰愈強,商王文丁亦不得不對季歷一賞再賞。幾輪下來,季歷成了商王室欽命的“商朝西部眾諸侯之長”。
周室借消滅戎狄,大力擴充自家軍力的舉動,終于引起了商王文丁的恐慌。借重賞季歷之機,文丁將其調入殷墟,伺機命人暗殺。
季歷的突然死亡,并沒有暫緩周人的擴張進程。季歷之子姬昌,也就是《封神演義》中受人尊敬的西伯侯,在即位后秉承父、祖遺志,周氏大力發展軍備。到了商紂王時代,他們的勢力范圍已推進至河洛地區。
這里是商朝的發源地,周室的崛起,自然引起商紂王的高度重視。
效仿祖父文丁,商紂王“殺周太子歷,囚文王昌”,周人與商王室的矛盾最終公開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