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為廣告信息
案例1:
2025年3月某日,甲女士在家中玩手機時收到一個“無息無抵押貸款”短信,甲女士想著最近手頭有點緊就打算貸款試試,后通過短信里附帶的鏈接,下載安裝了“還唄APP”,之后馬上有“客服”聯系甲女士,稱后續貸款流程由他“指導”。
隨后甲女士輸入自己個人信息注冊登錄,提交貸款十萬元的申請,但顯示放款失敗,甲女士咨詢“客服”稱是甲女士填寫資料錯誤,貸款異常,在對方的誘導下,甲女士向對方提供的銀行賬戶信息轉賬20000元、向對方提供的二維碼轉賬5000元用于解封貸款凍結,轉款后貸款還未到賬,對方又再次稱需要繼續充值,甲女士這才發現不對勁,隨后報警,共計被詐騙25000余元。
案例2:
2025年5月某日,乙男士在家玩手機時,突然,手機上安裝的一款名字叫“UC”的瀏覽器上彈出一個彈窗,上面的內容是可輸入金額兌換積分,能獲得6%的傭金。
乙男士抱著試一試的想法點擊進去并輸入500元的金額,后顯示可以提現13500元,乙男士馬上點擊提現,系統卻提示需要分三次才能全部提現,第一筆提現成功567元,在提第二筆的時候就顯示賬戶凍結,需要在特定賬戶中轉入資金解凍才能繼續提現,提現成功后資金一并轉回。
因為乙男士的銀行卡限額,不能轉賬,就去找其堂兄弟幫乙男士轉賬,第一筆轉了25900元,第二筆轉了9000元,第三筆又轉了49000元,之后還是顯示資金凍結,需再轉款72500元,乙男士這才意識到被騙了隨后報警。共計被騙83900元。
套路揭秘
1.?虛假廣告誘導。?詐騙分子通過網絡廣告、短信、社交平臺等渠道,以“低利息”“零征信”“秒下款”“代辦白金卡”等為誘餌吸引潛在受害者。謊稱可快速辦理高額度信用卡或貸款。
2.?偽造平臺獲取信息?。誘導受害人下載虛假貸款APP或登錄仿冒網站,要求填寫身份證、銀行卡、手機號等敏感信息,并偽造貸款審批通過、信用卡辦理成功的頁面以獲取信任。
3.?以費用名義索要轉賬?。以“手續費”“保證金”“解凍金”“刷流水”等借口要求轉賬,甚至通過偽造銀行流水、信用記錄等話術制造恐慌,迫使受害人多次匯款。
4.?拉黑消失完成詐騙?。一旦受害人轉賬,犯罪分子立即關閉虛假平臺并拉黑聯系方式,導致資金無法追回。
防范措施:
1.警惕“無門檻”承諾?。任何宣稱“無需征信”“無抵押貸款”“代辦高額度信用卡”的廣告均為詐騙。
2.?通過官方渠道辦理?。貸款或信用卡業務應直接聯系銀行或持牌金融機構,拒絕點擊陌生鏈接或掃描不明二維碼下載APP。
3.?保護個人信息?。切勿向陌生人提供身份證號、銀行卡密碼、短信驗證碼等信息,避免信息泄露導致資金被盜。
4.?拒絕任何形式轉賬?。凡是以“解凍賬戶”“驗證還款能力”等理由要求轉賬的,均為詐騙。?
來 源:威寧自治縣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工作協調機制辦公室
編輯:馬召鳳 ▏責編:李云俠 ▏編審:何 歡
終審:葉啟偉 ▏監制:馬勛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