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品天價耳環事件的調查通報:結論看似很可疑、實則很合理
文/姜詩華
世界上很多事情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2025年5月22日,雅安市聯合工作組發布的黃楊鈿甜"天價耳環"事件通報,以"未發現違紀違法問題""財產來源合法合規"等結論性表述匆匆收官。至于公眾關注的是否涉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等重要問題,并未提及。從輿情分析的角度看,這份調查通報不僅沒有打消公眾質疑,反而形成了第二批次輿情的堰塞湖。不過,在筆者看來:細品天價耳環事件的調查通報:結論看似很可疑、實則很合理。
所謂網絡輿情,本質上是由一些現象經過網絡傳播后引發公眾的質疑熱度而逐漸形成。在天價耳環事件中,網絡影響比較大的是黃楊鈿甜的父親楊某在任公職期間涉及招商引資,之所以有這種懷疑,不排除是結果合理性的推斷。因為,這比較容易與其家境闊綽聯系在一起。對此,調查通報沒有避諱:指出這個項目是蘆山地震的災后重建項目,涉及投資7億,但是給出了“該項目最終沒有招引到投資商”的結論。從該事件引發的巨大輿情看,這個結論應該是正確的。否則,一旦被網友用新的證據推翻的話,那么被立案調查的恐怕就不只是楊某了。
當然,單憑這一個簡單且程序化的結論,似乎很難打消公眾的疑慮。事實上,這份調查通報也沒奢望讓公眾打消全部的疑慮。這份調查通報就是在告知外界:雅安當地政府已經認真調查了天價耳環事件。但必須要說明的是:網民如何去懷疑和政府如何去調查?這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網民可以去質疑去猜疑去想象,然后得到某種傾向性的結論引發關注,這是法治社會下的言論自由。但是政府的調查必須恪守法治精神和規則意識。涉及到對于任何個體的調查或者是企業的調查,其證據或者是線索,不能是憑空想象的、質疑的、猜測的。盡管,這種現象猜測和質疑看上去很合理,但未必合法。
回到天價耳環事件上來,楊某家境財富的闊綽恰恰是因為他們家的企業主身份,雅安當地可以調查楊某在任公職期間的行為,但是無權調查他們家企業的經營行為。況且,有的企業經營還在深圳,賺多少錢怎么賺的?不是雅安當地調查組所能控制的。換個角度看,如果僅憑公眾的懷疑就去隨意調查一家企業,這對于創業環境和營商環境,無疑是一種傷害。當然,應該理解公眾對于這份調查通報的不解甚至是失望,就目前來看,楊某及其一家公職以外的行為,那是個人隱私,政府無權插手。所以,這份調查通報結論看似很可疑、其實很合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