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三勇士徒手爬樓救出被困火海的男孩、“故事大王”用非遺魅力傳承民間故事50余載、外賣小哥15年血淚拼搏逆襲成“拳王”……近日,2025年第二批“中國好人榜”候選人、重慶建議人選名單公布,共12組入選。他們或向上向善,用行動詮釋大愛,或在人生道路上不畏困難、勇敢向上。
上游新聞推出《好人故事》系列報道,講述他們平凡而感人的故事,挖掘他們身上最可貴的精神品質,感受微光給人的溫暖和力量,以他們為榜樣追光前行。
本期,走進重慶市巴南區豐盛鎮誠信制秤近60年,心中有桿公平秤——“王桿秤”王澤喜的故事。
一桿秤從刨秤桿到最后上漆,有十幾道工序——選秤桿、刨木桿、下毫門、定叨口、安叨子、上騎馬、砝碼定星、鉆花星、釘花星、包鐵皮、上漆水……
在重慶巴南豐盛古鎮十字街,有一家“稱心如意”的手工秤鋪子,今年80歲的王澤喜堅持手工制秤59年,那句“一絲不茍制秤,公公正正做人”的家訓,讓他將誠信刻進每桿秤的“花星”。
每桿秤都馬虎不得
1966年,王澤喜跟著姐夫學習制秤。“制秤沒得啥子門道,就是熟能生巧,但每個細節都馬虎不得。”
所有手工藝的活路,都沒有文字寫好的說明書,制秤亦如此。手藝人的飯碗,全憑一雙手端穩。王澤喜謹記每個環節,每桿秤都馬虎不得。在他的店里,小心珍藏著一個量監督砝碼,常常拿出來測試秤的精準性。
“這是市質監局的人親自送過來的。”以前,計量局在木洞鎮有個檢測點。每個月底,王澤喜都要拿化肥袋子背幾十上百桿秤去檢測。合格了,就發一個鋁皮做的,指甲蓋大小的合格證,訂在秤桿“騎馬”(嵌鐵拉環處)上。
“這個合格證,相當于是秤上蓋的紅戳戳。手藝人自己說好不得行,要國家承認才行。”這是讓王澤喜至今都倍感自豪的時刻,每年計量局召集做秤的手藝人開會,都要喊他去。
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王澤喜便是那時的紅人,莫說豐盛場幾條街,就連周邊十里八鄉的農戶也都認得十字街的“王桿秤”。
那時,王澤喜一個月要做300多桿秤,熬更守夜加班做秤是常態。大到200公斤稱肥豬的,小到藥鋪一錢兩錢稱中藥的,各種型號應有盡有。各種桿秤配置的秤砣,每個月都是一車一車拉到鎮上,送到鋪子門口。凡是經他之手做出的秤,那就是“公平”的代名詞,周圍群眾用著都放心。
沒得公平就做不成買賣
秤用舊了、變形了、不準了、要調校了,拿到十字街找“王桿秤”修準沒錯。可有些秤,王澤喜就是不修。“用過一陣要來修、來調校的,要是尾部敲動過,或者尾部加了水銀增重的,我都不修!”制秤幾十年,哪些秤動過手腳,怎么動的手腳,王澤喜一眼就能看出,“那些都是耍秤的,不講公平,秤沒得用,稱不起二兩良心。”
也有人曾找王澤喜作假。曾經,一個年輕人上門,開了大價錢找王澤喜制秤,一次就要十幾桿。在店里人少僻靜時,年輕人卻私下要求王澤喜將一斤做成八兩。
原來,年輕人家中開了好幾家店賣鴨腸、毛肚,想把八兩當成一斤賣。王澤喜聽后怒不可遏,盯著年輕人一字一頓地說道,“沒得公平就做不成買賣”。年輕人看到王澤喜決絕的態度,不由內心一震,悻悻地離開了。
做人要像秤一樣不偏不倚
王澤喜的女兒從小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也深刻懂得公平與誠信的重要性。父親制作桿秤時的專注與嚴謹、對公平公正的執著追求,深深影響了她。“秤是衡量物品的工具,但更是衡量人心的標準。做人要像秤一樣,不偏不倚,公平公正。”這句話成了她人生路上的燈塔,指引著她前行。
大學畢業后,王澤喜的女兒進入一家互聯網公司,她始終銘記父親的教導,公平做事,公正待人。同事們高度評價她:“不僅能力強,更重要的是她做人做事都讓人放心。”
近年來,雖然電子秤普遍使用,王澤喜的手工秤銷量受到了很大影響,但80歲的王澤喜依然堅守著自己的門店,堅持做好每一桿秤,讓手工秤作為文創產品繼續流通在市場,傳遞著公平公正的誠信文化。
豐盛社區的百姓茶堂舉辦“誠信故事分享會”,王澤喜30多次被邀請去分享他的故事。每次分享時,他總是說:“誠信不僅僅是對別人的承諾,更是對自己的要求。只有自己做到了,才能要求別人。”
上游新聞記者 張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