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拾遺(ID:shiyi365)
教育本應是滋養生命的沃土,
不該成為吞噬家庭的無底洞。
現在養孩子,越來越養不起了。
這幾天,江蘇宜興某小學,一則家長群聊天記錄,引發了全網激烈討論。
事情是這樣的,這個班級的家委會計劃為孩子舉辦“十歲成長禮”,于是家委會向家長們開出了成長禮的活動經費清單:
教室布置1500元、攝影攝像1800元、伴手禮2067元、舞臺背景1078元,果切954元……總計預算7399元,分攤到每個孩子身上就是幾百。
雖然錢不是特別多,但引發了許多家長不滿。
一是:過去只聽說過成人禮,何時連10歲也要大操大辦?
二是:一個成長禮而已,需要花7399這么多錢嗎?
有家長在群里提出異議,卻遭到家委會道德綁架:
成長禮孩子一生一次,其他班級都在籌備,所以我們也得準備,你甘心讓孩子落人之后嗎?
此事發酵后,宜興市教育局出面回應:原來學校本就安排了免費的十歲成長儀式,但部分家長追求更“精致”的活動,才搞起這一系列的布置,還聘請了專業攝影團隊,老師全程未參與群聊,完全是家長自發組織的行為。
看著這場鬧劇,著實感慨萬千。
成長禮的初衷或許美好,但卻漸漸變了味道。如今所謂的“儀式感”,似乎總在與金錢掛鉤,規格越來越高,花銷越來越大。
一些人打著“為了孩子”的旗號,實則掩蓋不住攀比之風。
最讓家長們無奈的是:面對這種情況,他們幾乎沒有拒絕的余地。
一旦拒絕繳費,就難免擔心孩子在班級里被孤立,甚至遭受不公平的對待。
最終,許多家長只能忍氣吞聲,默默掏錢妥協。
為什么大眾今天,對于這件事如此感慨萬千?
因為在如今的學校里,要交錢的地方實在越來越多了。
之前廣州一個學校,給學生辦了成人禮,最后給出活動開支明細,林林總總加起來,總費用高達46269元。
而這筆開支,要分攤到每個學生身上,每人大幾百。
整個過程,校方既未提前征集意見,也未說明費用明細用途,直接就開始收錢。
不止是這些,現在很多學校開學,還要搞開學儀式。
家長們要集資,準備開學蛋糕,開學新的學習用品。教室里還有氣球、旺仔、棒棒糖、學習用品、蝴蝶結包起來的書等等,儀式感越來越卷,家長們的錢包也越來越癟。
還有不知從何時刮起來的“研學”風。
之前衡陽某學校組織研學活動,就是去蔡倫紀念館,每個學生收費580元。
可是,蔡倫紀念館是免費開放,蔡倫竹海學生票25元。初中部13個班,一下就收了32萬。就算加上來回車費、吃飯錢,一天時間,需要580塊嗎?
很多家長提出質疑。可就算家長再不滿又如何?
之前有學生,因為覺得170塊的研學活動不合理,拒絕參加,結果就遭到了老師的嘲諷:家里窮得揭不開鍋了。
不僅各類活動收費讓人頭疼,現在班費的收取也愈發離譜。
之前有條新聞:安徽銅陵某中學有個班級,收取每人2000元的班費。
一個班總計就是8萬多,家長說:這筆錢用于教材繳費、學習及活動開支等等。
試問一個學期,到底要干什么,要收8萬的班費?
面對這些家長有選擇權嗎?沒有。
他們只能一邊在心里罵著,一邊在家長群里回到:“好的”“參加”“收到”,為了孩子,默默把一切打碎往肚子里面咽。
為什么學校敢這么多琳瑯滿目、種類繁多的收費?
他們底氣十足的原因就是:當有人追究起來,就說是自愿的,是家長自己組織的。
但所謂的自愿,真的是自愿嗎?
這里就不得不提班上那個最“神秘”的組織——家委會。
現在很多學校不會直接出面,而是讓家委會來做自己的“刀”,去達成自己的目的。
那么,家委會里都是些什么人呢?
之前上海某小學家長競選家長委員會時,參與競選的家長個個曬出自己的身份、能力和資源,沒點學歷、資產、人脈在身上,根本不敢競選家委會。
除了他們,家委會中還有一群全職媽媽,她們大多家庭條件不錯,因為沒有工作,將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孩子身上。
這些人,往往最愛整幺蛾子,本該是代表家長說話,但現在更像是,為了討好老師更照顧自己的孩子,從而處處背刺家長。
家委會干過哪些離譜的事情呢?
之前教師節前,柳州一個家長群就火了。群里的家委會成員,為了感謝老師的辛苦付出,號召大家湊錢,給三個老師買蘭蔻禮盒做禮物。
本該是自愿的事,一名家長因為不愿意,就被扣上了不團結的帽子,就被逼著退群。
之前湖北某小學家委會,為了討好老師和學校,瞞著家長用班費購買涂料翻新教室,事后要求每位家長平攤2400元。
甚至連班級出黑板報、班級打掃衛生,家委會在老師的默默要求下,組織全班的家長來輪班。
家長不愿意來?沒關系。
那就花錢請專業人士來做,這些家長能買單就行。
有網友調侃,現在家委會代表什么?代表家長同意付錢。
其實很多家委會,早就喪失了初心,他們已經成為學校用來控制家長的一個工具,許多家委會成員,急著張羅、獻殷勤,就想在老師面前多露臉,以換得老師對自己孩子的優待。
他花著大家的錢,老師買他一個人的好。
其他家長要是不同意,一個帽子就扣下來了。所以大部分的家長,只能敢怒不敢言。
其實,無數家長早已不堪重負。
之前有位張昊寧媽媽,在班級群里一會要給老師買3000多的化妝品,一會又要買2800多的眼部按摩儀,甚至父親節,還要送老師父親一臺按摩椅。
終于,群里家長忍無可忍,開始怒懟張昊寧媽媽。
誰愿意出誰出,反正我不出。你愿意買是你的事,我憑什么要和你平攤,你算什么玩意?
我想這些家長,說出了太多父母的心聲:普通父母煩這些家長久矣!
現在養孩子本身經濟壓力就很大,從孩子呱呱墜地起,奶粉、尿布、早教班,每一項都是真金白銀的支出。
好不容易熬到上學,除了數不清的日常開銷,
還有各種隱性支出:
孩子同學過生日,家長得準備禮物;
班級組織集體活動,得給孩子置辦新行頭;
甚至連孩子之間的小攀比,都在無形中增加家庭負擔。
有些雙職工家庭,為了接送孩子上下學,不得不犧牲一方的事業;
有些家長為了輔導作業,白天上班,晚上熬夜,身心俱疲。
可即便掏空錢包、耗盡精力,還得時刻擔心:
孩子會不會因為沒參加某項付費活動,被老師冷落?
會不會因為沒隨大流送禮,被老師排擠?
普通家庭的父母,不過是在生活的夾縫中艱難求生。
他們不是不愿給孩子最好的,而是在面對各種自愿收費時,在無盡的付費和人情往來中,早已被壓得喘不過氣來了。
其實回想我們80、90讀書的年代,學校里哪有這么多高昂開支?
元旦聯歡會,每人湊個5塊、10塊班費,大家自帶零食、動手剪紙拉花,幾個同學表演個小品,全班就能熱熱鬧鬧笑一整天。
那時即便有家長送禮,也是悄無聲息的個別人情,絕不會演變成如今這樣群體性的道德綁架。
其實現在的家長群成了24小時待命的工作群。
家委會成了壓在家長肩頭的新領導。
這種無形的壓力,像一張密不透風的網,將所有家長都裹挾其中。
不是家長們不愿付出,而是當奶粉錢、補習費、興趣班開銷早已透支家庭預算,那些打著自愿旗號的額外支出,每一筆都是扎在家長心頭的刺。
這屆80、90后家長,本就背負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壓力:
職場上要應對35歲的危機,生活中要贍養老去的父母,還要還高額房貸車貸。
他們像陀螺一樣日夜旋轉,不敢病、不敢停、不敢抱怨,還要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被一次次推向崩潰的邊緣。
當老師輕飄飄的一句“其他同學都參加了”,當家長群里齊刷刷的“收到”回復,多少父母是咬著牙按下支付鍵,轉身就紅了眼眶?
教育本應是滋養生命的沃土,不該成為吞噬家庭的無底洞。
那些精致的儀式、那種昂貴的禮物、那陣攀比的風氣,正在一點點蠶食孩子的純真,透支家長的尊嚴。
真心希望:
放過這些在生活泥沼中掙扎的父母吧!給每個家庭,留一片短暫喘息的空間!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拾遺(ID:shiyi20163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