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5月8日,鄧麗君在泰國清邁哮喘發(fā)作,搶救無效去世。
享年42歲。
消息一出,震驚娛樂圈。
張國榮、王菲、蘇芮等人出席鄧麗君的葬禮,有20萬民眾自發(fā)送別,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與這位仙子告別。
紅顏薄命。
她留下了太多美好,距今已經快30年,鄧麗君依然活在每個人心中,不敢也不愿忘記。
鄧麗君兩三歲的時候,收音機流行放周璇的歌,那時她就開始跟著哼唱。
幼稚園畢業(yè)典禮上,鄧麗君作為代表發(fā)言,稿子讀幾遍就可以背下來。她個子小,夠不著話筒,還要在腳底下墊上凳子。
鄧麗君長到六歲,鄧家又搬到了臺北縣蘆洲,父親的好友李成清經常來家里串門,李在軍樂團里拉胡琴,他很喜歡鄧麗君,教她唱歌。
八歲那年的一個雨天,鄧麗君在院子里唱周璇的《縹緲歌》,正巧被路過的一位長者聽到。
長者跑到鄧麗君父母那里,非要收下這個小徒弟不可。
這位長者就是鄧麗君的恩師常蔭椿。
1963年黃梅調一時成風,鄧麗君跟母親去看了幾次《梁山伯與祝英臺》,里面的曲子她就都會唱了。
常蔭椿瞞著鄧麗君的父親,幫她報名參加了“中華電臺”舉辦的黃梅調比賽。
鄧麗君打敗五十幾名參賽選手,拿到冠軍。
鄧麗君演唱的正是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中的《訪英臺》,后來徐小鳳、張國榮等人都曾唱過這首黃梅調。
得獎后,鄧麗君跟隨李成清的“康樂隊”四處演出,每場下來賺得五塊十塊,可以補貼家用。
當時的鄧家,生活可以說是窘迫的,家里偶爾做一頓紅燒肉,兩個大不了幾歲的哥哥總是讓給妹妹和弟弟吃。
兄妹幾個也做過不少“大事”,有一次,鄧麗君跟著哥哥去偷番石榴,赤著腳踩到碎玻璃,血流不止,打了破傷風,家人才心安。
鄧樞疼愛自己的女兒,見她唱歌有天賦,就經常帶她去河邊吊嗓子,一直到鄧麗君的演出和學業(yè)多了才作罷。
鄧麗君的功課,國文尚好,算數(shù)很爛,好在老師看重她是個苗子,經常幫她補習功課。
鄧麗君白天在學校上課,晚上去歌廳唱歌,一場演出下來大概一兩千新臺幣,與臺北普通職員的月薪相仿。
1967年,鄧麗君放棄學業(yè),正式出道歌壇,同年發(fā)行了個人首張黑膠唱片《鳳陽花鼓》。
這一年,她十四歲。
鄧麗君進入歌壇后,受到宇宙唱片公司的重視,到1968年底,已經發(fā)行了八張個人唱片,模仿鄧麗君的打扮和唱腔,在臺灣成為時尚。
同年,鄧麗君受邀參加了臺灣當時唯一的歌唱節(jié)目《群星會》。第一次登臺,鄧麗君就忘詞了,這件事情也讓她終身難忘。
節(jié)目組考慮再三,還是續(xù)用了鄧麗君。
后來,她成為《群星會》的常駐班底,1987年,慎芝還為鄧麗君創(chuàng)作了《我只在乎你》。
參加《群星會》之后,鄧麗君經左元宏推薦,為臺灣第一部電視劇《晶晶》演唱了主題曲。
這部催淚的電視劇,讓更多的臺灣人記住了這個“娃娃天后”。
1969年,新加坡總統(tǒng)夫人游莎夫突然向鄧麗君發(fā)出邀請,希望她到新加坡去演出。
鄧麗君的新加坡之行,為自己打開了東南亞市場。而同時期的歌手,還在臺灣本島銷量榜上追趕她。
這一年的冬天,應白花油藥廠董事長顏玉瑩之邀,鄧麗君到香港參加《華僑日報》發(fā)起的“白花油之夜”義賣活動。那一晚,她募到了5150元港幣,成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白花油皇后”。
這是香港人第一次現(xiàn)場聽到鄧麗君的歌聲,鄧麗君當選香港十大歌星。
70年代,鄧麗君已經離開破產的宇宙公司,簽約“樂風唱片”,左元宏成為鄧麗君的唱片制作人,為鄧麗君創(chuàng)作《千言萬語》。
日本寶麗多唱片公司從歐陽菲菲身上看到華語歌手的潛力,派出專員到香港物色新星,鄧麗君一下子就被相中了。
專員聽完鄧麗君的唱片說:“她是臺灣的美空云雀。”
1973年,鄧麗君在母親趙素桂的陪同下到日本發(fā)展。
同年,她發(fā)行了個人在日本的第一張專輯《是今夜還是明天》。最終,印制的三萬張唱片“沒有賣完”,在銷售排行榜上位列第七十五名。
△《空港》專輯封面
1974年,鄧麗君發(fā)行《空港》,她放棄此前的創(chuàng)新,恢復了“鄧式唱腔”。這張唱片的銷量達到了八十萬張,排名擠進前十五位。同年,鄧麗君獲得了日本唱片大賞“新人賞”。
日本唱片大賞,相當于中國的金唱片獎。
鄧麗君曾承認,自己在日本的幾年過得不如意,盡管她發(fā)行的唱片銷量早已超過之前的歐陽菲菲等人。
自始至終,鄧麗君都沒有取日本藝名,還經常演唱《小城故事》等歌曲。
相比之下,鄧麗君更看重香港,她邀請日本工作人員到香港為她籌備演唱會,地點選在銅鑼灣的利舞臺。
民國時期,利舞臺主要用于表演粵劇。
之后幾年,鄧麗君在日本、香港頻繁開演唱會,在臺灣簽約唱片公司,并將演唱會收入捐作慈善基金。
1977年,兩年間鄧麗君先后發(fā)行了《月亮代表我的心》《又見炊煙》。
好景不長,1979年,“假護照事件”發(fā)生了。
從始至終,鄧麗君一直堅稱:“護照是真的,是我委托朋友辦理的。”
當天,鄧麗君乘坐“中華航空”班機從香港飛抵臺灣,準備立即辦理飛日本的手續(xù)時,發(fā)現(xiàn)當天飛日本的航班已經客滿。
按照當時的規(guī)定,因為鄧麗君的臺灣護照在此前一個月內已經辦理過一次過境,她不能再以過境的名義在臺灣停留。
日本公司方面正等著她去錄音,鄧麗君無奈之下問機場工作人員:“可以使用外國護照辦理過境嗎?”
說著,她拿出了一本印尼護照。
工作人員以“護照上沒有臺灣簽證”再次拒絕了她入境。
鄧麗君,一個臺灣人,就這樣被迫從臺北返回了香港,另做打算。
鄧麗君在臺北機場的遭遇,引起了記者們的注意,為了求證那本印尼護照的真實性,有人抄下護照號碼,并給印尼“駐臺灣代表處”打去了電話,稱護照是偽造的。
印尼外交部緊急聯(lián)系日本,將這一情況進行了通報。
第二天,已經身在日本的鄧麗君,接受了日本會同印尼方面的詢問。她承認了使用“印尼護照入境”,并表示對護照的真實性負責。
事關三方的關系,鄧麗君又是知名歌星,謹慎考慮后,日本方面選擇對鄧麗君采取了“留置”措施。
所謂留置,限制人身自由是肯定的了。
在鄧麗君被留置一周以后,日本方面在與印尼方面調查核實后宣布:鄧麗君所持護照及護照上的官方簽字都是真的,但“取得程序不合法”。
日本法務省裁決將鄧麗君“驅逐出境”,一年內不得再次入境。
隨后,鄧麗君離開日本,直接赴美國讀書。“假護照事件”就此結束。
她放下了事業(yè),重新拾起未完成的學業(yè),在洛杉磯做了兩年學生。
有時候,她會獨自在房間里默默流淚。
傳言,鄧麗君的護照是一位富商朋友托關系辦理的,直到最后,鄧麗君都沒有供出這位朋友是誰。
1980年3月,鄧麗君沒有被遺忘,她獲得了臺灣電視金鐘獎“最佳女歌唱演員獎”。獲得“最佳男合唱演員獎”的是劉文正。
△1981年,第16屆的臺灣電視金鐘獎頒獎典禮上,鄧麗君、三毛和高凌風站在舞臺上
鄧麗君接受經紀人的建議,開始為復出做準備。隨后的一段時間,她在美國紐約、洛杉磯、舊金山等華人聚集的城市舉辦了多場演唱會。
同年,鄧麗君又在香港利舞臺開演唱會,并發(fā)行了個人首張粵語唱片《誓不兩立》。
1980年,鄧麗君受邀擔任臺灣金鐘獎頒獎禮的主持,并到高雄等地進行《何日君再來》演出。
在臺灣,她見到了分離多年的父親鄧樞,分外欣喜。
剛成名時,鄧麗君就用賺來的錢給鄧樞購置了新房、汽車和西裝。等到后來鄧樞患病時,鄧麗君回家探望,第一句話就用山東方言問:“老鄧,你這是咋咧?”
回家的感覺很親切,鄧麗君發(fā)現(xiàn)臺北變化很大,而自己的新生活也即將到來。
1980年,鄧麗君發(fā)行了《何日君再來》,人和歌,名字里都有一個“君”字。
這首歌描述舊上海生活的歌曲,又在日本大受歡迎,曾遭遇過誤解,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
其實,《何日君再來》出自一九三九年的香港電影《孤島天堂》,電影講述的是抵抗日本侵略的故事。
△《孤島天堂》
從《何日君再來》開始,上世紀八十年代,鄧麗君進入全盛時期。
1983年,鄧麗君在香港紅磡體育館連唱十五場。
之后,鄧麗君連續(xù)三年獲得日本有線大賞,美國《時代》雜志評選全球范圍的“七大女歌星”,鄧麗君位列其中。
《甜蜜蜜》《小城故事》的詞作者莊奴曾說:“只有一個鄧麗君,以前不會有,以后也不會再有。”
大陸的年輕人也很喜歡鄧麗君,搞不到鄧麗君的正版唱片,聽翻錄的帶子也津津有味。后來,港臺流行音樂正式引入大陸后,鄧麗君依然是人們的最愛。
《甜蜜蜜》之所以很長時間內位居華語唱片銷量榜首,大陸聽眾功不可沒。
1985年鄧麗君在新加坡剛過完自己三十二歲的生日,接到了一通遠渡重洋的電話。
當《北京青年報》的記者關鍵報上姓名,鄧麗君很驚訝。她從未想過會有北京的記者給她打電話。
兩人交談甚歡,足足聊了五十三分鐘,鄧麗君在電話里也表達了自己的心聲。
“三、四年前我就聽說內地有人喜歡我的歌。我在美國電視上看到有個美國記者報道了這件事,開始我半信半疑,后來,我在香港又碰到一些人,也說內地有人喜歡我的歌。我想這大概是真的吧。今天您能直接從北京打來電話,我很受鼓舞,感到非常高興,心里很激動。我感激內地的青年朋友!”
鄧麗君曾多次表示想到大陸演出,但她最終沒有來到大陸。
央視第一次播放鄧麗君的新聞,就是1995年那一天,鄧麗君的死訊。
命運的車輪碾過每個人的人生,只留下一首悲歌。
那輝煌絢爛的人生就此隕落,但我們對她的思念絲毫不減。
部分參考資料:
《鄧麗君畫傳》,師永剛 等著
《鄧麗君全傳》,師永剛 著
《環(huán)球人物》: 鄧麗君逝世15周年祭:多名歌手翻唱其歌曲走紅
《絕響:永遠的鄧麗君》,姜捷 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