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書帖是趙孟頫在當任江浙儒學提舉之時所寫的,是一封信扎寫與屬吏的。此帖現藏于北京博物院之中,以紙本墨跡的形式存世。
其內容是與宗陽講學事務相關事宜,這封書信用簡潔的語言交代了借房辦學的進展和后續的一些工作安排,既體現了當時文人和官場的社交禮儀,通過此書信也讓我們清晰的了解到古人的工作方式與溝通方法。
于古而言不像我們今天有發達的信息工具,領導安排個什么事直接微信一下就可以了,甚至可以通過視頻等方式,做到時時溝通的方式。
而信息不發達的古代,只能通過手寫書信的方式,從而也見證了這書信里 字里行間兼具實用性與人際溫情。
《宗陽宮帖》
放大欣賞
所以也為什么古人的一封簡要書信放于今天都是一幅精美的作品存在,古人有言見字如面,從趙孟頫這帖手扎中而得知,這封書信首要目的是將借房成功的消息告知彥明,并督促其推進后續工作,確保辦學計劃順利開展,體現趙孟頫對項目的重視和執行力。
同時,通過親切的稱呼和信任的話語,趙孟頫維持與彥明的良好關系,既展現對友人的關懷,也希望以此激勵彥明積極配合,達成共同目標 。
趙孟頫此作以中鋒行筆,線條圓潤含蓄,提按分明,兼具晉韻唐法,方圓相濟,盡顯 “遒媚” 風骨。字與字之間雖無明顯牽絲連帶,卻依靠筆勢的連貫形成呼應之勢。
這種看似隨意實則精妙的布局,既滿足了信札實用的功能需求,又延續了王羲之《蘭亭序》“無意于佳乃佳” 的手稿美學傳統。
雖因 “仕元” 在明清屢遭詬病,被批 “軟媚”,但董其昌也不得不承認其 “無一點畫不本古人法度”,他的作品既有晉代書法灑脫飄逸的神韻,又蘊含唐代楷書嚴謹規整的法度,方圓筆法相互交融,巧妙規避了單純圓筆易致的疲軟之態,淋漓盡致地展現出 “遒媚” 風格的精髓。
聲明:以上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往期好文】點擊下方藍色標題跳轉內容詳細頁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