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草書的朋友,會面臨“以誰為師”這個問題,如果想領略到最正統、豐富的筆法,首選晉唐名家。不過,張芝、索靖、二王、張旭、懷素的字并不適合沒有功底的書友練習。這是因為張、索、二王的字筆法過于豐富多變,很難駕馭,而張、懷又主要以大草為主,也不符合“循序漸進”的原則。
綜合而言,孫過庭的法帖堪稱草書入門的“圣經”,一來他繼承了魏晉筆法,尤其得王羲之用筆精髓,二來他傳世作品以行草、章草為主,易于上手,打基礎非常適合。以他的字為“跳板”,練習通透后再去學二王張懷,可以事半功倍。
孫過庭傳世作品不多,以《書譜》《佛遺教經》最為知名,但是,這兩部作品各有不足,《書譜》出現了用筆雷同單調的弊病,竇臮在《述書賦》中指出:“虔禮凡草,閭閻之風,千紙一類,一字萬同。如見疑于冰冷,甘沒齒于夏蟲。”而《佛遺教經》則流落日本且真假難辨。
中央美術學院至今珍藏著孫過庭一件真跡,此作是該校“鎮校之寶”之一,禁止外借展出,平時只供本校學生欣賞臨摹,它就是《東方朔傳》。此作寫于垂拱元年(684年),比《書譜》略早。全卷共計5000余字,單字大小約2厘米,洋洋灑灑,細膩精到,體量相當于兩部《書譜》。
同時,《東方朔傳》沒有《書譜》的閭閻之氣,用筆秀潤高古,將章草、行草筆法融為一體,還保留幾分隸意,非常適合作為日課練習。明代王世貞稱贊:“濃潤圓熟,幾在山陰堂室。后復縱放,有渴猊游龍之勢。細玩之,則所謂一字萬同者,美碧之微瑕,故不能掩也。”
《東方朔傳》明顯吸收索靖、皇象與王羲之筆法,順鋒入紙,起筆輕盈自然,入紙后衄挫、調鋒,中鋒行筆,筆畫遒勁秀潤、使轉靈巧,書寫過程中提按、快慢、輕重變化,橫畫頭部的頓筆、中截處的挺拔、收尾處的回鋒,處理得細膩精到。
轉折處方圓并用,運腕絞轉,使得線條如“折釵股”,富有張力和韌性。筆畫間牽絲引帶,連綿不絕,雖字字獨立,但筆勢貫通。《東方朔傳》因字賦形,既有王羲之風格的以縱取勢,欹側險絕,縱長連綿;也有如張芝、鐘繇的以橫取勢,舒展開張,左右結構高低錯落,上下布白收放自如,動靜結合、虛實相生。
全卷章法疏密有致,墨色枯潤得宜,一派自然天趣之美,堪稱唐代草書真跡中的“神品”,是我們領略草書古法的上佳字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