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功夫在書外! 一個書法家需要20、30年以上的書外功夫。 出色書法家都是書外功夫和綜合修養非常高的。
書法家必須具備的六種高級素養
功夫在書外!一個書法家需要20、30年以上的書外功夫,文化、學養、哲學、宗教.......等等這些書外知識。
而那些文化水平比較低的書法家,就是因為缺乏書外功夫,而斷絕發展前途。
出色書法家都是書外功夫和綜合修養非常高的,他們與生俱來有六種高級境界。
1、溯源傳承
學習書法必須了解書法發展的淵源,并且從源頭開始認識、學起,有助于把握正確的書法學習方向,深刻書法的認識和理解。 書法是傳統藝術,講究傳承、出處。 我最癡迷行草,以為行草之宗必追“二王”。 “二王”既是行草之源,又是行草最高峰。 唐代以來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顏真卿、柳公權,五代楊凝式,宋代蘇軾、黃庭堅、米帝、蔡襄,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歷代書學名家無不皈依“二王”。 學行草若能從“二王”其中得到一二處,便能受用無窮。
2、慧根悟性
練書法貴在“悟”。 俗話說,只學不悟,難得真諦; 只練不悟,只練筋骨。 “悟性”決定了書家的高度,從古至今,大多數學書者都只能算是書法的票友,甚至有些連票友都算不上。 不少學書者即便是學書十數載或是數十載,終因悟性太差而抱終天之恨。 學習書法缺少“慧根”的人是成不了大器的,而有“慧根”而無“悟性”的引導,而這“慧根”也會夭折。 禪書上說“從門入者,非是家珍!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悟德悟功悟己,一個悟字,滲透書法之玄妙,一個悟字,篩盡世上無緣人!
3、厚積薄發
書法是一門需要長期學習、鉆研的學問。 勤學苦練、博覽群書,沒有一顆沉靜的心是不成的。 “韜光養晦,厚積薄發”,學書者多有次感慨。 現在是個浮躁的年代,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這浮躁的社會往往使我們缺乏自己的獨立思考,茫茫然的跟著社會的主流旋轉,待到覺察時,只有更多的嘆息和感慨。 “澄神靜慮,端己正容,秉筆思生,臨池志逸。 ”學書法須人靜才能靠近古人,才能字靜、境靜,寧靜致遠。
4、博覽群書
“十年寒窗”這種狀態已經不適合今天的書法學習了。 寒窗苦練,閉門造車只能造就書呆子。 蘇軾云: “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 ”胸中有萬卷書,才能避免寫字俗氣。 蘇東坡書法筆墨之間洋溢的濃厚的學問文章之氣,恰恰是其他書法家趕不上他的原因所在。 在網絡發達、展覽頻繁今天,不僅要讀書萬卷,更要多看看,勤交流。 很多時候看看人家是怎么寫的要比自己在家埋頭苦苦鉆研要來得好許多。
5、暢懷古今
王羲之書寫《蘭亭》的過程應該是盡興的。 “惠風和暢,游目騁懷”這種境界正是羲之“魏晉風骨”所在。 有朋友說學習書法真痛苦,晚上也睡不好。 我啞然失笑,沒聽說過古人學習書法有多痛苦的,人生有太多的煩惱,何必再多找一個學書法的痛苦,悲哉! 不如放棄。 書法學習應是快樂的: 讀帖、品茗、揮毫,滿紙煙云,如再沾點酒氣,鼓掌喝彩還真是“老子天下第一”的樂事了。
6、返璞歸真
學書貴在積累,沉淀,正如紹興老酒一般越陳越香。 學書不能急,歷史上能在年輕時藝術成就即被當世認可、推崇者實屬鳳毛麟角。 白砥講得好: 書法學習的過程應該是始境(稚拙)——雕琢(求美)——盡境(返璞)。 當代不少學書者懷著超越歷史發展軌跡的理想和追求,創作缺少底蘊的作品,是不可取的。 我以為書法的最長時間應該是在經歷雕琢(求美)的過程,書家的水平在這樣不斷錘煉中成長,學識逐漸提升,作品經受歷史的考驗,最終達到人書俱老的境界。
圖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