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組拍攝于1907年的河北承德的老照片,拍攝者是德國建筑學家恩斯特?柏石曼。柏石曼一行于1907年對華北地區進行了考察,拍下了許多記錄當時各地風貌的照片,其中就包括這一組關于承德的老照片。讓我們通過柏石曼為我們留下的這組彌足珍貴的老照片,一起去看看100多年前的承德的樣子。
承德,別名熱河,位于河北東北部,承德原名熱河,以水得名。最早以蒙古語命名為“哈倫告魯”或“哈倫郭勒”,漢語意譯為“熱河”。清初,這里還只是一個幾十戶人家的小山村,叫熱河上營,清代在此地營建行宮以后,即被稱為熱河。圖為1907年的避暑山莊。承德避暑山莊,又名“承德離宮”或“熱河行宮”,位于武烈河西岸一帶狹長的谷地上,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
1907年的熱河普陀宗乘之廟。普陀宗乘之廟,又叫“小布達拉宮”,位于避暑山莊之北,獅子溝南側,是乾隆皇帝為了慶祝自己的六十大壽和崇慶皇太后的八十壽辰而建的廟宇,普陀宗乘之廟形制仿效布達拉宮,建成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
1907年的熱河普陀宗乘之廟,從西南方向眺望普陀宗乘之廟的大紅臺一側。“普陀宗乘”和“布達拉”語出同源,意為“觀音圣地”。
1907年的熱河須彌福壽之廟。須彌福壽之廟位于避暑山莊北面獅子溝的南坡上,普陀宗乘之廟的東面,建于清朝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須彌福壽之廟坐北朝南,山門上面建有門樓,懸掛著乾隆皇帝御題“須彌福壽”匾額。
須彌福壽之廟大紅臺西側的頂部,旁邊是六世班禪住過的吉祥法喜殿。
須彌福壽之廟的妙高莊嚴殿,就是人們說的用黃金制作的瓦修建的殿頂。老百姓傳說,日本鬼子來的時候用刺刀刮瓦上的黃金,掉下來摔死了倆。
1907年的熱河普樂寺,普樂寺又稱“圓亭子”,其名“普樂”出自范仲淹《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帶有普天同樂之意。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1907年的普樂寺,位于方臺下方的八座寶瓶塔其中的兩座。這八座寶瓶塔造型精美、玲瓏秀麗、光耀奪目,有著極高的建筑藝術造詣。
須彌福壽之廟后部的萬壽琉璃塔,頂部已經沒有了但門窗保存完好。
1907年的避暑山莊水心榭,水心榭位于"卷阿勝境"之北,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皇帝御筆題額。榭建于下湖和銀湖之間,跨水為橋。榭在水中,兩旁空間廣闊,碧波蕩漾,四望皆成畫景,有“飛角高騫,虛檐洞朗,上下天光,影落空際”的詩意。
1907年的灤河,藍天白云下,幾艘小舟行駛在河面上。灤河古名渜水,因發源地有眾多溫泉而得名。渜后訛為濡。濡、灤音相近,后唐朝演化為灤,元朝又稱“御河”或“上都河”。灤河在承德與武烈河交匯,孕育了承德這片熱土。
1907年的灤河,群山環繞,河水澄澈,幾個撐船人正搖著一艘小船穿行在秀美的山水之間。
注:圖片為AI上色。
大觀日知錄
沒事擺擺龍門陣
345篇原創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