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的時候,偉人說他想了十天十夜也沒想明白,為什么印度要在中國邊境地區挑事。
與印度打了這么多年的交道,偉人的疑惑恐怕也只能這么回答:這個國家太抽象!
前天,我在印度莫迪政府開會的視頻畫面中,看到那個曾旅居中國多年的學者“高興”,不由得想起多年前看到的那場爭辯。
記得那是鳳凰衛視組織的一場對話,“高興”十分激動地談道,1962年失敗對印度人而言,比英國殖民100多年還要感到恥辱。節目嘉賓忙不迭地解釋,中國在戰略上從來沒有把印度當成對手,生怕傷害了他的小心臟。
嘉賓本來是想傳遞善意,沒想到讓“高興”的情緒更加激動,甚至超過了1962年的失敗。
“高興”認為,中國沒有把印度當成對手就更不對了,那是因為你們看不起印度。
總之,無論主持人與嘉賓如何安撫,他都難以接受。
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就知道這個國家的腦回路與我們確實不一樣,
印巴空戰結束,印度人再一次展現他們的抽象。
5月13日至23日,印度政府舉辦了為期10天的“三色旗巡游”活動,以慶祝“朱砂行動”的“輝煌勝利”。
這事夠抽象吧。
全世界誰不知道印度的慘敗,連法國的陣風股價都被帶崩了。
其實這也無所謂,莫迪政府在自己家里造信息繭房搞愚民政策,只要他們高興就好了。
讓大家沒想到的是,更抽象的一幕出現了。
“勝利巡游”還沒結束,莫迪政府決定向70多個國家派出7個議會宣講團,宣揚“朱砂行動”的勝利、解釋印度的反恐政策、反擊巴基斯坦的“虛假”敘事等。
What?要有多么厚的臉皮,才能無視世界人民詫異的目光。
而更更更抽象的是,這70多個國家中還包括中東的沙特、阿聯酋等阿拉伯國家。
要知道,這些國家都是巴基斯坦的鐵桿支持者,巴軍很多先進裝備是王爺們花錢攢出來的。
印度在空戰失敗后,發射布拉莫斯導彈襲擊的機場中,有一個還是阿聯酋王爺的專用。
突然間,我沒來由地想起了大清末年。
甲午海戰失敗后,清政府采取了如下方式進行內宣和外宣——
第一,對國內中文報紙下達封口令,嚴禁報道甲午戰敗,只能報道大清取得大捷。對英文報紙則派出兵丁衙役沿街高價收購,防止有關甲午海戰的報紙流入民間。同時,清政府不惜重金收買海外媒體,讓其贊揚大清朝廷運籌帷幄,軍民英勇善戰。
第二,朝廷控制的宣傳機器炮制“朝鮮水戰得勝”“陸戰連捷”“威海衛大捷”等虛假信息,還招募“輿論引導員”走街串巷散布“大清戰勝”的謠言,鼓吹“大清軍力世界第一,亞洲無敵”,利用楊柳青年畫等民間藝術形式大量印制“倭國投降圖”“李中堂鎮倭圖”等年畫;
第三,在《馬關條約》簽約現場,清政府授意畫師篡改談判場景,將李鴻章塑造成“居高臨下接受投降”的姿態。還通過地方官員將《馬關條約》的賠款說成是日本的求和誠意金,將加征的“勝倭捐”宣稱是為了讓日本看到天朝的闊氣。
印度宣稱他們已經崛起,可我怎么看到了大清末期的氣象?
再漂亮的粉飾,都難以掩蓋失敗的狼狽。
印巴空戰結束后,全世界立即將其默認為與巴基斯坦一個檔次。
此前希望慫恿龍象之爭的西方國家,對印度的預期明顯降低。
因為莫迪政府用這一戰告訴世界,印度不配作為平衡中國的重要力量。
美國當年把中國當成與自己平等的角色拉攏,那是我們的先輩用實力證明中國值這個價。
經此一戰,無論印度在國際上如何宣傳粉飾,如果沒有一場有說服力的勝利,他們很難在短時間內扭轉世界的看法。
對于我們來說,應該巧妙地運用多種宣傳手段,刺穿莫迪政府精心構建的信息繭房,向印度社會傳遞戰爭失敗的真實信息,不但有利于印度社會回歸理性,也有利于地區和平。
此前的惡搞短視頻《剛買的飛機被打了》,雖然被不少人批評,但我是堅決支持的。
就算如他們所說,那只是幾名中國網紅蹭流量的作品,可那又如何。
通過幽默詼諧的手段,帶動世界輿論場的共振,從而有效穿透莫迪政府用虛假敘事構建起的信息繭房,起到了官方媒體宣傳起不到的奇效,挺好的。
以正合,以奇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