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古代史書編纂程序的讀者諸君當然知道:后世為前朝修史,主要史料來源就是繼承或繳獲的官方檔案,其中包括但不限于皇帝“實錄”和“起居注”以及奏章、詔書、官員“給由”,如果是經過朝廷審批的墓志銘,也可以作為修史依據。
如果身材出眾,那么史書就會說他七尺五寸、七尺七寸、八尺余,七尺五寸以下的基本就不記載了,同樣道理,為前朝將相修列傳,所受重大賞罰,那是一定要記載的——這樣記載比較不容易出錯,因為賞罰記錄基本都很準確,后世史官可以直接采用。
我們遍翻二十四史,就會發現在歷代名將中秦瓊所受賞賜的記載是最詳細的,《舊唐書》給出的數字是黃金二百斤外加一只金酒壺,雜彩布帛一萬四千段:破尉遲敬德,功最居多,從破宋金剛于介休,錄前后勛,賜黃金百斤、雜彩六千段,授上柱國;世充平,進封翼國公,賜黃金百斤、帛七千段。從平劉黑闥,賞物千段。”
《新唐書·列傳第十四》的記載更是驚人:“積賜金帛以千萬計。”
秦所得到的黃金、綢緞、布帛,都是李淵賞賜可饋贈的,玄武門之變前,尉遲敬德只得到過李世民給的“金銀一篋”——藏物之具,大者曰箱,小者曰篋,一篋金銀也就幾斤而已,絕對不會有一百斤,而且其中還有比較“便宜”的銀子。
尉遲敬德真正“發財”是在玄武門之變后:“賜絹萬匹,齊王府財幣器物,封其全邸,盡賜敬德。”
齊王李元吉被殺時只有二十四歲,五個兒子可能都沒高過車輪,卻被“二大爺”李世民全部斬殺,齊王妃也被李世民收入后宮,并為李世民生了曹王李明——這個“皇子”很奇怪,我們只知道他公元682年死的,卻不知道他是哪年生的,也不知道是不是楊女士“帶”過來的。
且不管李明是不是“遺腹子”、哪一年出生,有一點我們都可以肯定:唐高祖李淵沒有賞賜尉遲敬德一兩銀子,也沒有封他任何爵位,這就說明在玄武門之變前,尉遲敬德沒有立下可以封賞的戰功,而且也不是率部投降——古代軍功制度,投降時帶兵數量和勝仗殲敵數量同樣記功,也就是率部千人歸降 ,跟殺敵千人一樣,都可以直接封爵,比如徐世勣賜姓封國公、羅士信直接受封陜州道行軍總管(方面軍司令),就是因為他們歸唐的時候帶了不少兵。
秦瓊和程咬金歸唐的時候,只帶了“數十騎”,既不能封爵,也不能當方面軍司令,他們是屢戰積功才分別受封翼國公和宿國公。作為李世民的“貼身保鏢”,尉遲敬德雖然救過主公性命,但卻不很稱職:我們細看兩唐書,就會發現單雄信差點殺掉李世民不是一次而是兩次,一次是李世民出獵,一次是洛陽攻城,一次是被徐世勣救了,一次是被尉遲敬德救了,尉遲敬德“功過相抵”不賞不罰。
尉遲敬德是被圍投降還是被秦瓊生擒后投降,史料記載不一,但是秦瓊之子、上柱國、歷城縣開國公秦懷道的墓志銘可以作證,尉遲敬德就是被秦瓊生擒的——秦懷道的墓志銘是朝議郎宋溫璩主筆并一定要經過審核的,說假話不但官方不答應,尉遲家和秦家也不會認賬,因為當時這兩家已經是親家了(尉遲敬德的孫女嫁給了秦瓊的兒子秦彥道)。
如果尉遲敬德是被秦瓊生擒活捉后投降,我們就能理解他為什么在唐高祖時期沒有封爵了——他不是率部歸順的。
尉遲敬德參加玄武門之變后發了橫財,但是在史書中,他的形象卻遠不如秦瓊高大,記載他的文字也是有褒有貶:“敬德好訐直,負其功,每見無忌、玄齡、如晦等短長,必面折廷辯,由是與執政不平。末年篤信仙方,飛煉金石,服食云母粉,穿筑池臺,崇飾羅綺,嘗奏清商樂以自奉養,不與外人交通,凡十六年。”
尉遲敬德得到了齊王元吉的家產,所以后半輩子怎么也揮霍不完,而秦瓊最大的苦惱,可能就是怎么蓋倉庫存布料了,他武德三年受封上柱國時得到了三十頃“永業田”,筆者根據唐朝田畝丈量規制算過,當年的三十頃相當于現在的一百六十二公頃。
武德四年秦瓊受封翼國公,又得到了三十五頃永業田,這樣加起來,秦瓊的“私有土地”不用自己雇佃農,只需出租,每年就能得到一萬三千斗糧食。
李淵執政時期,沒有封那么多上柱國、開國公,所以給起土地來說都是實打實的,而既然是“永業田”,李世民登基后也不好意思收回去,他只能削減后來受封國公、上柱國的“永業田”,有時候干脆只給勛位不給土地了。
秦瓊吃喝不愁,綢緞布帛多得沒地方裝,那二百斤黃金,可不是鑄錢用的黃銅,而是實打實的硬通貨。
唐朝一斤五百九十多克,咱們簡單一點按六百克算,那么李淵兩次送給秦瓊的黃金,就是十二萬克,現在金價波動不定,高的時候七八百元每克,即使按五百元算,那也是六千萬元。
現在的六千萬跟過去的六千萬銅板不同,唐朝的二百斤黃金,其實是三千二百兩,按最低比價一比十折合白銀,也是三萬二千兩,更何況有時候一兩黃金甚至能換二十兩白銀,要是放到現在,比例就更大了:現在一克白銀也就十塊錢左右,跟黃金已經沒法兒比了。
秦瓊的二百斤黃金,在唐朝已經足夠小軍閥傾巢而出搶劫了,一萬四千段綢緞布帛值多少錢,那也是一個天文數字。
在這里我們要注意一個量詞,那就是“段”而不是“匹”或“端”:布帛寬一尺八寸長四丈為一匹;縑絹綾羅二丈為一段;苧麻布五丈為一端。我們從量詞上就能看出李淵送給秦瓊的都是高級絲織物,如果秦瓊有經濟頭腦,把一萬段綢緞賣給波斯、大食(阿拉伯)、大秦(羅馬)商人,能得多少錢,筆者有點不敢算了。
史書中記載的唐朝貪官不多,極有可能就是因為官員們太富了,而武將比文官有錢,也是唐朝的一大特色,于是才有了這樣的一首名詩: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書生想封萬戶侯難如上青天,像秦瓊那樣的猛將,卻能成為億萬富翁,身經二百余戰流血數斛換來的金銀綢緞,十輩子也花不完,再加上類似“鐵桿莊稼”的“永業田”,這誘惑力誰能擋得住?
秦瓊雖然不是富可敵國,但付出與就會有驚喜回報,在唐朝為將,豈不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秦瓊的“幸福生活”,也給我們留下了一個有趣的問題:開國公是異姓功臣的最高爵位,上柱國是所有武將的最高勛位,秦瓊勛、爵已經登峰造極,家里的錢財更是多得發愁花不完,他還有必要像尉遲敬德那樣在玄武門玩兒命嗎?如果秦瓊像尉遲敬德那樣在玄武門之變中“立有大功”,李世民拿什么封賞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