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專注終身成長領域的董三自。
《道德經》第24章,是被改得面目全非的一章。
沒看到原版之前,始終覺得哪里怪怪的,原來根本就是篡改了老子的原意。
傳世版倒是比較好理解: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意思簡單明了,頗有些現代遍地泛濫、金句的味道。
容易理解的書多了去了,何必來啃這老子自己都稱為玄之又玄的書呢!
道是要靠悟的,而不是單純停留在對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追求。
不過,原文第1句就整懵了很多人!
【炊者不立。自視者不彰,自見者不明,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
啥叫炊者不立?
炊,燒火做飯。
立的字義比較豐富,站、直立、建立、制定、君主即位等;
古代做飯是燒柴的,要有人守在灶前,添加木柴、掌握火候;
可以想象,這個人為了完成這件事,必須要一直蹲著。
有些人不明白這個意思,和后面有啥關聯,便自作聰明,把“炊”字理解為“吹”,然后強行解釋為——吹者不立。
意思是自我吹噓的人,難以立足。
這里我們先結合一整段來看下。
后面列舉了4種情況,采用了類比手法:
自視者、自見者、自伐者、自矜者。
意思是:
自己看待自己、從自己的觀點出發、自夸者、自傲者。
幾個說法,都表達著類似的觀點:
即當一個人站在特定的角度,立場必定受到影響;
因此,難以看到事物的全貌,難以得出正確的結論,也就難以采取合理的態度。
這都是為了說明“炊者不立”的道理。
如果真想表達吹者不立,何不直接來個5連殺?不是更有氣勢!
自吹者不立,多好!
可見,這種理解顯然是不合理的。
【其在道,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
這是指,上面的行為,對“道”來說,是無用的、多余的;
物,這里指大眾,眾人或許都會厭惡這種行為。
【故有欲者弗居】
有欲,即有為,帶著個人意志和想法去做事;
居,治理,停留。
意思是,那些不懂得按道的規律辦事,按自己的主觀意愿,強行為之的人,是很難成事的。
這句話,其實是與第一句呼應了。
到這里,便可很明確地理解“炊者不立”的意思。
因為有了讓柴火保持燃燒這一目的,就必須選擇蹲下的姿勢,無法直立;
心中有了主觀欲望,局限隨之產生,就容易背離大道。
- 只關注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就會看不清楚;
- 帶著成見去看待事物,很難看到真相、本質;
- 哪怕功勞再大,一個自夸的人很難得到他人的認可;
- 自高自大的人,則很難成為領導者。
三自觀點:
選擇什么,你就被什么所限制;
選擇了什么,你就成為什么。
當一個人內心時時保持清靜、淡泊,他便具備無限潛力;
一旦有了某種具體的追求,必然受到相應的約束;
想法越多,一個人可自由發揮的空間就越小;
可見,欲望和人生的自由度,成反比;
一個人加入主觀的因素越多,離道越遠!
更多精彩見個人主頁。
心智提升,是人生最重要的成長,貫穿一生。
我們的成長目標是:自足、自洽、自在。
我是專注終身成長領域的董三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