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幸福娃
《道德經》有句話,越品越對:“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智者語遲,愚者話多,人不貴在牙尖嘴利,而貴在耳聰目明。”
初聞之下,似覺矛盾;細品之后,卻發覺其中藏著智慧的真諦,像一劑清冽的醒神藥。
言語如河流,滔滔不絕者,常是水淺之處;而深潭靜水,卻往往沉默不語。
喧囂的言語常常并非智慧的噴涌,反倒成了智慧的障壁。
我們誤以為說話便是存在,以為喧囂便是生命,殊不知,在喋喋不休的自我表演中,我們卻漸漸聽不見世界的聲音,也聽不清自己內心的低語。
人聲鼎沸之處,智慧卻常常悄然隱退。言談滔滔不絕,常如奔流淺灘,喧囂卻浮淺;而深潭靜水,卻往往沉默不語。
人誤將說話當成存在本身,誤將喧囂當作生命真諦。殊不知,在喋喋不休的自我表演中,我們漸漸聽不見世界的回響,也辨不清內心深處的低語。
言語本是渡人渡己之舟,有人卻反被自己的言語所淹沒。
那口若懸河的“知者”,滔滔不絕中,有多少是他人思想的回音,又有多少是自我炫耀的浮沫?
當舌頭的運動替代了頭腦的運轉,言語便成了一種表演,一種自我證明的焦慮。
真正的“知”,本應如靜水深流,不喧嘩,自有力量。
老子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智者所以“語遲”,并非口舌駑鈍,而是深知言語的分量。
那沉默的間隙,是思想在沉潛,是心靈在涵泳。如匠人不輕易下刀,智者亦不輕易開口,在言語之前,先要聆聽世界與內心的交響。
世間紛擾如麻,滿耳喧囂,卻難以聽見真實的聲音。當我們的表達過于急切,耳朵便自行關閉了。
我們爭相訴說自己,卻忘記了這個世界本有它自己的聲音:風聲、雨聲、鳥鳴、蟲唱,乃至他人靈魂深處的輕響。
當舌頭靜止時,心靈才開始言語;當喧囂平息時,世界才顯露真容。
老子所推崇的“耳聰目明”,絕非感官的機敏,而是一種澄明的覺知狀態。
當人不再急于表達自我,反而能真正“聽見”他人言語背后的心跳,“看見”事物表象下的紋理。
這種“聰”與“明”,是心靈從喧囂的自我中解脫出來,與世界重新建立起的清醒聯系。
人一生言語滔滔,唯在靜默處,方能照見本真。當舌頭終于肯歇息,耳朵方始蘇醒,心靈才聽見自己真正的脈動,照見世界本來的面目。
當語言喧囂終于停歇,心靈才真正開始言語。那寂靜處,本真才悄然浮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