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有件很有趣的事情。
雙周一成與四大天王,這兩個名號,幾乎在同一時間出現(xiàn)。
不僅如此。
就連二者的成型,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成龍與周潤發(fā)的鏖戰(zhàn),起于1986年,周潤發(fā)崛起無敵,但成龍有先手優(yōu)勢,張學(xué)友與劉德華、黎明的近身搏斗,始于1990年,劉德華與黎明走勢凌厲,而張學(xué)友也有先手優(yōu)勢。
然當周星馳和郭富城橫空出世,就迅即平息戰(zhàn)局,并開啟了全新一輪爭鋒。
而四大天王,僅僅只叫“天王”?
非也。
劉德華又名“無線五虎將”。
這個名號出現(xiàn)在1983年,在星輝熠熠競爭輝節(jié)目中,推出并命名了湯鎮(zhèn)業(yè)、苗僑偉、黃日華、劉德華和梁朝偉五人為“五虎將”,屬于昔日無線電視臺的“造星運動”之一。
四年后,又出現(xiàn)了一顆“銀河十星”。
這一次,是郭富城。
也就在大致同期,張學(xué)友與呂方一起,被冠以了樂壇“雙子星”的稱謂。
而與之同時,劉德華開始步入“瘋狂拍片”時期,遂得名“劉十三”,指他一年可以拍上十三部電影。
一九九零年,劉德華自創(chuàng)天幕,也開始被稱影壇“五大巨星”其一,樂壇真空,張學(xué)友與劉德華并列“兩大家族”。
次年,黎明崛起,香港樂壇有了“三劍客”。
一九九二年,郭富城回到香港,并與劉德華一起,被娛樂圈中人評為“四大美男”其二,另外兩位是周潤發(fā)和張國榮。
而后有了“四大天王”,張學(xué)友同時得號“歌神接班人”。
又在十大中文金曲的舞臺上,由金庸先生,頒發(fā)“慈善天王”的牌匾予四人。
新的年代到來。
1994年,郭富城首登紅館。
一連十六場紅館演唱會過后,被娛記稱“紅館迎來了真正的主人”。
1996年,經(jīng)勵志拳擊電影《浪漫風暴》和十八場地獄式“最激”演唱會之后,嘉禾電影向郭富城拋出了橄欖枝,定義他為“香港第三代功夫巨星”。
1998年,郭富城簽約百事,與百事品牌合二為一,列“新一代的選擇”,同年度,在十大中文金曲頒獎禮上,主持人將郭富城、張學(xué)友和黎明,并稱“廣告天王”,郭富城實現(xiàn)了香港樂壇男歌手頂級大獎的空前一統(tǒng)。
郭富城又號“不哭死神”。
天王年代的競逐,抵達白熱化的巔峰。
也行將落幕。
新千年,劉德華憑《暗戰(zhàn)》,在四大天王里第一個獲影帝頭銜。
2002年,黎明以《三更之回家》,證為影帝。
同一年,郭富城被日本媒體封為“亞洲舞王”,并獲“百事名人堂”殊榮,這是百事巨星陣營中的唯一.
2005年,郭富城憑《舞臺寶典》演唱會,獲“香港舞蹈年獎”、封“舞臺王者”,并持《三岔口》晉級影帝。
次年,他憑《父子》,成為華語影壇罕見的“連莊影帝”之一。
數(shù)年后,郭富城以《寒戰(zhàn)》、《西游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寒戰(zhàn)2》和《無雙》,掀起香港電影“后黃金年代”的狂潮為,劉德華接續(xù)以《掃毒2:天地對決》和《拆彈專家2》,“雙天王”重新定義香港影壇。
二人與甄子丹、梁朝偉和古天樂一起,可并稱香港影壇“五大巨頭”。
好一場跨界轉(zhuǎn)戰(zhàn)。
名號底下,各有故事。
卻又并不僅僅只是“故事”那么簡單。
電影、音樂、舞臺與廣告,跨數(shù)十年,幾位天王的天賦、努力、付出、犧牲、品性與時運等等,都盡在其中。
而故事還在繼續(xù)。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