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是自然的過程,但人們給生老病死賦予了太多的意義,以至于背離了自然屬性。
人不能決定生老病死的過程,只能被動接受。在地球這個生態系統中,幾乎所有人都要受到生老病死規律的支配。佛陀想要悟透生老病死的規律,放棄了王子的地位,出家修行。他在深山中苦修幾年,餓得走路打晃,也沒有悟出什么人生的哲理。當他昏倒的恒河畔的時候,有一個婦女拿著一罐牛奶,要送給田里的丈夫,正好遇到了暈倒的他,就給他喝了一罐牛奶。他體力恢復之后,坐在菩提樹下悟道,發誓不能悟得生老病死的道理,就不起此座。經過幾天幾夜的悟道,他最終悟透了生老病死的規律,但只是他個人的一種體驗,卻并不是別人的體驗。倘若他把自己的體驗寫下來,讓別人也獲得這種體驗,就算是一種傳道,但本身又是一種誤導。因為人和人看待世界的眼光是不一樣的,獲得的體驗也是不一樣的,倘若用一個人的體驗去代替所有人的體驗,本身就有著愚民的屬性,是不科學的。佛陀的境界比較高級,不是所有人都能體驗的。即便有人體驗到了,也仍然不能完全沉浸在那個境界中,還是需要工作,掙錢,養家。人們需要面對世俗生活,需要努力奮斗,而不能只是躺平,更不能像佛陀一樣出家修行。即便有一些人成了俗家弟子,也不一定能悟得大道,卻只是喜歡求神拜佛,喜歡燒香磕頭,喜歡對著塑像禱告,算是一種精神寄托,卻并沒有了悟生老病死的規律。
資本滲透進社會每一個角落之后,把人們身邊的事物作價出售,而且利用經濟規律來辦事,形成了統一而開放的市場,最終讓人們出賣自身的勞動力。人們不出賣勞動力,就不能獲得錢財,也不能很好地生活下去,除非是官員或富商,歇著就能賺錢,不然就一定要出賣自身的勞動力,即便明明知道受到壓榨和剝削,也仍然要出賣,不然就無法生存。社會上的知識和書本知識是兩回事,甚至完全相反。即便很多人學了知識和文化,有了高學歷,也不一定能了悟生老病死的規律。很多人會發現,人生只不過在原地打轉轉,掙了錢再花掉,再去掙錢,再去花掉。人被資本和權力算計,往往忽略了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不管是出生還是死亡,人們都賦予了一定的意義,總是認為出生是好的,死亡是不好的。小孩出生以后,親朋好友都要隨份子,高高興興;人死之后,親朋好友也會隨份子,哭哭啼啼。古代很多哲人早就提出過,生不必高興,死不必悲哀。那些禪宗的高僧大德們更是想得明白,臨死之前不會留下太多的遺憾,而是視死如歸。革命烈士也會視死如歸,并不會擔心生命的苦痛。他們認為,死亡就像回家一樣,是一種解脫,而不像出生那樣痛苦,起碼出生的時候女人是痛苦的,小孩感覺不到痛苦,是因為沒有記憶,也不會表達。
人出生以后,受到自然規律的支配,受到社會規則的馴化。人的成長固然是讓人歡喜的,但成長之后會走向成熟,成熟之后就是衰老,衰老到一定程度就會走向未知的死亡。本身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卻被人們賦予了太多的意義,而各種各樣的意義都需要物質來表達。資本給人們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從人出生到死亡,都有各種物質與之相配。人出生之后會擁有玩具,擁有漂亮的小衣服、鞋子等東西,而且一生和衣服、鞋子結緣。小孩有特殊的食品,有特殊的車子。人長大以后也有與年齡相符合的衣服、食品與車子。老了之后還有各種保健品,有朋友圈,似乎可以讓人減少對于死亡的恐懼。世界上的事物很多,尤其是商品層出不窮,簡直琳瑯滿目。這些商品迷惑人的眼睛,迷惑人的心靈,引起人的關注,也就讓人們高興或悲哀了,卻往往讓人們忽略自身的生命,忽略生老病死的自然過程。人們總是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世界,以自己的好惡來評價外界事物,甚至把外界事物當成自身的鏡像,卻最終被外界事物迷惑。
人們固執地以為自己看到的世界就是真實的,自己認為正確的就是正確的,自己認為錯誤的就是錯誤的。殊不知這種認識本身就是偏頗的,而且每一個人似乎都生活在偏頗的自我認知世界里,卻不會輕易同意他人的認識,有時候還要說服他人,讓他人放棄偏頗的認識。幾乎絕大多數人都沒有認真考慮過生老病死的問題,都被外界的事物迷惑,認為人生就應該像其他人一樣在社會上生存,掙錢再花錢,有病就到醫院去看,死了就一了百了。這種認識是資本和權力提供給人們的,或者說在權力的規范下,資本開拓了市場,給人們提供了一定的社會規則,同時社會規則馴化了人們。人們按照社會規則來生活的時候,就很容易忽略自己的本能,甚至要“克己復禮”,克制自己的欲望,遵守社會道德,遵守其他的社會規范,遵守法律制度,最終迷失了自己。因為人本來是自然人,生活在自然界,要受到自然規律的支配,而不能總是在社會上生存。但社會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就會馴化幾乎所有的人,讓所有人都遵從社會規律,而且讓所有人的注意力都移注到掙錢上面。不但如此,而且人的生老病死被賦予了一定的意義,有意義就有資本進入,會有各種各樣的商品與之相配。不管是小孩的鞋帽和玩具,病人的專用醫療用品,還是老年人的保健品,死人專用的殯葬用品,都有資本家在生產和銷售,只不過糊弄人們購買而已,卻往往忽略了生命本來的意義。
生老病死本來是自然的過程,沒必要歡喜或悲哀,也沒必要弄很多外在的商品與之配合。但人們似乎被資本蠱惑了,被社會倫理道德馴化了,就要買很多商品與之配合,配合各個年齡段,即便人死了,也仍然有很多東西與之配合。雖然與死人相配的東西只是一種精神寄托,最終要燒掉,但很多人都要購買,以此顯示孝心,顯示忠貞的情感。可是在葬禮現場,很多人卻在說笑,說的事和死人沒什么關系。人只活在自己的主觀世界中,并不一定認同他人的看法。人死了,親朋好友應該悲哀,但悲哀過后,就會重新面對生活,把死人忘得一干二凈。或許這是人的天性,也正好驗證了生老病死是自然過程,是人們沒法干預的事實。凡是給生老病死賦予一定社會意義的,甚至生產與生老病死相關的商品的行為都是別有用心,也都忽略了生老病死的自然本性。人應該常常想一想生老病死的規律,客觀而科學地面對人生,不能被外物迷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