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研究生就業率21%:這屆年輕人被“學歷通脹”坑慘了!
云南大學最近捅了個大婁子——2025屆研究生就業率只有21.21%,堂堂雙一流學科生態學更是慘到3.83%。這數據一出來,家長群炸鍋了:“讀了211研究生還不如去送外賣?”“花幾十萬學費就換來個失業證明?”更諷刺的是,隔壁軟件學院就業率53.42%,而民族學、生態學這些曾經的王牌專業,如今成了就業黑洞。
一、學歷貶值:211碩士不如職校生?
現在的就業市場有多魔幻?某招聘會上,某車企直接掛出“只要職高、大專生”的牌子,理由是“研究生眼高手低,還要價高”。數據更扎心:2025年普通院校碩士就業率跌到33%,而專科生就業率卻有56.6%。云南大學的生態學畢業生,235個人里只有9個找到工作,剩下的不是考公就是蹲家里啃老。
更坑爹的是,企業招聘門檻還在瘋狂內卷。某互聯網大廠的運營崗,要求“985碩士+3年經驗+精通Python”,結果月薪才8000塊。有網友吐槽:“這哪是招員工,分明是選總統!”
二、產業斷層:傳統行業涼涼,新興行業夠不著
現在的就業市場就像個“撕裂的戰場”。一方面,房地產、教培、外貿這些傳統行業批量裁員,某房企總部直接停發資格證書津貼,領導績效工資砍半;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新能源這些新興行業卻喊著“缺人缺到尿血”,但要求高得離譜。某AI公司招算法工程師,開口就要“精通TensorFlow、Pytorch,有頂會論文”,結果月薪2萬都招不到人。
最慘的是那些“高不成低不就”的畢業生。學土木的想去新能源行業,結果發現自己連CAD都不會用;學歷史的想轉行新媒體,結果簡歷被“不會剪輯、不懂數據分析”直接刷掉。云南大學的民族學畢業生,只能擠破頭去考博物館、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崗位,幾百個人搶一個編制,比中彩票還難。
三、政策失靈:補貼發了,崗位沒了
國家其實也在拼命想辦法,又是給企業發擴崗補貼,又是搞職業技能培訓。但效果嘛……某城商行數據顯示,32%的消費貸資金最后都流進了股市。更諷刺的是,某地方政府花6000萬搞消費貸款貼息,結果帶動的新能源汽車銷量里,一半都是企業套現買的“公務車”。
對年輕人來說,最絕望的是“努力沒有用”。有人考了6次公務員,行測分數從50分提到80分,結果崗位報錄比從100:1漲到800:1;有人花3年時間考了個CPA,結果發現四大會計師事務所都在裁員。有個云南大學的碩士自嘲:“我現在最大的技能,就是能精準算出哪家銀行的信用卡分期手續費最低。”
四、無處可逃:要么躺平,要么“變態卷”
在這種環境下,年輕人只有兩條路:要么徹底躺平,要么“變態卷”。躺平的人選擇“靈活就業”,送外賣、開滴滴、當網紅,雖然累點,但至少餓不死。有個碩士送外賣的小哥說:“我現在月入過萬,比那些坐辦公室的白領還強。”
“變態卷”的人則走上了“技能疊加”的不歸路。有人本科讀的機械,碩士轉計算機,畢業后又去考了個PMP證書;有人一邊上班一邊學Python,周末還去參加AI培訓。有個網友總結得精辟:“現在找工作就像玩游戲,你得同時點滿‘學歷’‘技能’‘人脈’三個技能樹,還要隨時準備應對版本更新。”
醒醒吧:學歷是敲門磚,但門已經焊死了
云南大學的就業率數據,撕開了“學歷通脹”的遮羞布。在這個時代,學歷不再是保險箱,反而可能成為枷鎖。那些曾經被寄予厚望的“天之驕子”,如今卻在就業市場上碰得頭破血流。但換個角度想,這或許也是個機會——當學歷貶值到塵埃里,真正的能力才會浮出水面。畢竟,在這個“AI能寫代碼、機器人能做手術”的時代,只有那些能快速適應變化的人,才能笑到最后。
(注:文中數據均來自公開報道,部分案例為化名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