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教室又不是你家的!”當八年級女生小然(化名)在課堂上沖老教師吼出這句話時,整個教室陷入死寂。37年教齡的老教師攥著粉筆的手微微發抖——他曾用戒尺鎮住80年代的頑劣少年,用粉筆頭“點名”90年代的走神學生,卻在這一代“刺頭”面前徹底啞火。
這不是電視劇橋段,而是2025年南方某中學的真實場景。小然的三重“罪狀”正在撕開中國教育的隱痛:給圓臉大眼班主任起外號“大熊貓”,稱胖胖的物理老師“二師兄”,對著戴眼鏡的信息老師直呼“四眼狗”;被批評時永遠昂著頭頂撞,哪怕校領導出面也絕不退讓;帶頭抵制跑操、大掃除,家長一句“管不了”把皮球踢回學?!?/p>
這就是當前初中教育現場的真實寫照。近年來,師生沖突事件頻發,折射出教育過程中的深層問題。教育研究機構相關調查顯示,六成教師因擔心追責而放棄管理違紀學生,導致課堂秩序混亂,甚至教室躺倒一片,老師也無可奈何。當教育懲戒權弱化,教師如何維護教育尊嚴?
《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自2021年實施以來,為教師提供了懲戒依據。然而,在實際操作中,教師往往面臨諸多困境。一方面,家長對懲戒的敏感度提高,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發投訴,比如瑞安被滋水教師,家長投訴、媒體炒作后,被定性為危害學生安全;另一方面,初中學生維權意識增強,對教師的管理行為提出質疑。在這種背景下,教師往往選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導致課堂秩序難以維護。
教師群里的對策越議越絕望:“停課五次送回家?家長在麻將館里吼‘別耽誤我胡牌’”;“找校長撐腰?人家忙著應付家長投訴呢”;“講道理?她說短視頻里專家都反對體罰”……
面對教育懲戒權的弱化與教師權威的弱化,一些學校開始探索新的教育管理路徑。湖南大路鋪中學試行“行為積分銀行”,通過積分制度引導學生規范行為。頂撞教師、違反紀律等行為將被扣分,而參與志愿活動、表現優秀等行為則可加分。累積負分需家長到校陪讀,這一制度實施后,課堂情況大為好轉。深圳某校則將家庭教育納入學分體系,家長缺席家長會將扣減子女德育分,到會率因此大幅提升。
此外,一些教師開始嘗試用更貼近學生的方式重建話語體系。媒體曾報道武漢市老師的柔性懲戒辦法:遲到在課本封面上標注遲到時間,違規扣積分,為班級勞動,甚至為班級同學唱歌,讓“同伴的目光監督”等。
教育是社會文明的基石,守護教育尊嚴需要教師、家長、學生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身專業素養和教育智慧,用更科學、更人性化的方式管理學生。家長需要理性看待教育懲戒,與教師建立信任與合作的關系。學生需要尊重教師、遵守紀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社會各界則需要為教育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支持,共同守護教育的尊嚴和底線。
兩千年前,孔子用戒尺守護“禮”的邊界;今天,我們需要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探索教育管理的新路徑。只有教師、家長、學生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才能守護好教室的秩序和教育的底線。(源自網友@文騫文章,楚天都市報等媒體)
你認為刺頭學生的形成,主要是什么原因?有哪些教育辦法?歡迎留言討論。
(圖源網絡,圖文不相關,侵聯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