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1日,微博用戶發布了一張圖片,展示了一架綠色涂裝的殲-35A隱身戰斗機,這種顏色通常用于尚未完成涂裝的機體或早期生產型號,這引發了外界的大量猜測可能是首架量產型殲-35A戰斗機。雖然一些網絡消息和分析人士指出這這是為巴基斯坦準備的,或者已經開始服役,但這些說法并未得到任何官方證實。軍事觀察家魯普雷希特·迪諾指出,殲-35A目前尚未列裝中國空軍,也沒有出口,仍處于早期生產階段。
本文是比利時《軍隊認可》網站的一篇專欄文章,由本人翻譯并編輯給大家分享。由于本文作者是比利時人,對中國實際情況的了解主要來源于網絡,所以部分認知與實際情況不太符合,請大家理性看待,本人翻譯此文章只是為了轉述外國人員在分析從我國網絡平臺流出的照片后表達的一些看法,并非本人觀點,希望大家能夠理解。
殲-35A是沈陽飛機工業集團(隸屬于中國航空工業集團)自主研制的一款第五代隱身戰斗機,由2012年首飛的FC-31“鶻鷹”技術驗證機發展而來。FC-31曾在2014年珠海航展和2015年迪拜航展等活動中公開亮相,主要面向海外出口市場。經過多年的測試和改進,該項目逐步獲得了中國軍方的關注,并衍生出海軍艦載型與空軍陸基型,即殲-35與殲-35A。兩種型號在結構上有所不同,包括前起落架、機翼布局和尾部設計。
殲-35A于2024年11月在第15屆珠海航展上公開亮相,頭部和尾翼分別印有“八一機徽”和“數字75”,可能是為了紀念中國空軍成立75周年。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首席研究員表示,殲-35A在作戰中可發揮“體系協同”作用。根據他的說法,殲-35A可能與防空導彈部隊以及其他作戰平臺聯動,利用機載雷達實現目標信息共享或武器制導,這意味著殲-35A被定位成防空網絡中的一個綜合節點。在珠海航展上,殲-35A進行了空中飛行表演和地面靜態展示。
到目前為止,中國官方尚未公布殲-35A戰斗機的規格和性能。根據現有觀測數據,殲-35A采用雙發單座布局,配備內置彈艙、DSI進氣道和梯形機翼設計。據報道,陸基型殲-35A的機翼面積小于艦載型殲-35,并采用了不同的起落架布局。機身似乎采用了一些減少雷達特征的設計,包括邊緣對齊的機翼表面、平滑的面板過渡以及控制面接口處的鋸齒狀元件。
據悉,殲-35A配備了有源電子掃描陣列(AESA)雷達、光電瞄準系統和頭盔顯示器,但由于缺乏技術細節,這些配置仍屬推測。原型機使用了渦扇-13E發動機,也可能使用了渦扇-21發動機,而一些消息來源稱,未來的量產型號可能會使用渦扇-19。據公開資料估計,殲-35A最大起飛重量約為28噸,作戰半徑估計在1200至1900公里之間,但這些數字均未得到官方證實。
根據現有圖像和評論顯示,殲-35A戰斗機能夠攜帶霹靂-10和霹靂-15空空導彈以及精確制導彈藥。內置彈艙最多可容納6枚導彈,機翼下方還有6個外部掛點。中國媒體和分析人士將殲-35A描述為一種網絡化作戰平臺,能兼顧制空和對地打擊任務,并與其他系統協同作戰。在此背景下,殲-35A可作為殲-20的低成本補充,與殲-10C、殲-16共同構成空中“四劍客”。
雖然種種跡象表明,殲-35A主要面向國內使用,但出口的潛力正在逐漸顯現。有報道稱,巴基斯坦正在尋求購買多達40架殲-35A,飛行員已經開始培訓,預計首批戰斗機將于2026年開始交付。另有報道稱,埃及也在與中國進行初步接洽。需要指出的是,這些消息目前均未得到中國官方的證實。此外,還有報道稱,一種專供出口的型號正在開發中,將被命名為殲-35E。
在公眾輿論中,殲-35與美制F-35之間的比較仍是熱門話題,特別是兩款戰斗機在外形和部分功能上的相似性。觀察人士指出,兩款戰斗機在座艙蓋、機頭輪廓、尾部布局和進氣口設計等方面仍存在明顯差異。美國空軍高級官員認為,殲-35的某些方面可能受到了F-35設計的影響。然而,也有一些軍事專家告誡稱,不要過度依賴這種視覺上的外觀相似性來判斷性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