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有時候呢,我看到以前大家在評論區(qū)抱怨學生太過于標準化,現在終于松了一點,結果一些家長自己上綱上線、自覺加鎖、甘當看門人,打著紀律和攀比的旗號,把孩子往模子里摁,硬生生想要把孩子變成標準化的機器。
這就像跪久了的人,不但不想站起來,還反過來教別人怎么跪得標準,真是“膝蓋跪出老繭”,把自己馴得太久了,現在連下一代也不想放過。
開篇,先跟大家說個“大好事”。
當然,這事在胖胖看來是好事,但對某些人而言嘛,就難說了。
5月21日,胖胖刷到了一則由廣東省教育廳等五部門聯(lián)合印發(fā)的《關于加強中小學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
該《意見》明確指出:
校服采購必須遵循自愿原則,嚴禁強制購買或捆綁銷售。
這一政策將于2025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有效期為五年。
什么意思?
就是說,從政策層面明確反對任何學校強制家長和學生購買校服,不允許強制學生穿校服,尤其是在非城市地區(qū),甚至建議不統(tǒng)一校服。
對于長期以來困擾學生和家長的“校服捆綁銷售”問題,也明確說“不”。
跟大伙說個笑話,像胖胖小時候讀書那會,校服可不便宜。一套校服要一百多塊,對于胖胖這種農村家庭來說,絕對是筆不小的開支。
關鍵是還不止訂一件,學校要求天天穿,那就得買兩三套備用。
而且像胖胖這種體重,尺碼還找不到合適的,質量也差得一塌糊涂。
當年跑個步,打個球,都是要很注意的。
像一次校服褲襠就撕了,當場社死。
所以,像這次的指導意見,胖胖覺得這是一次進步。
為什么?
你說,校服對學生是個“統(tǒng)一”“規(guī)范”的象征?對一部分人來說可能是,對另一部分人而言,也可能一種負擔。
胖胖刷到DV現場的一則報道,很多人支持校服,理由不外乎三種:
“避免攀比”“樹立紀律”“整齊劃一顯精神面貌”。
所謂“避免攀比”,是個偽命題。
孩子之間會不會攀比,從來不取決于穿不穿一樣的衣服,而是取決于家庭背景和教育方式。
有錢人再怎么統(tǒng)一穿校服,照樣能穿出限量款潮鞋、上學坐豪車。
而沒錢的孩子,即使穿再統(tǒng)一的衣服,也可能被笑話穿得舊、洗得褪色。
你以為靠“統(tǒng)一服裝”就能抹平階級差異?那真是笑話。
對于這部分上綱上線的家長,胖胖說句難聽點的話便是:
在無關緊要的小事上錙銖必較,在至關重要的大事上糊里糊涂。
要我說,那些整天想著被攀比,炫耀。
倒不如想想學校里那些“幾道杠”“班干部”的設計,這可能才是更深層次對孩子的荼毒。
你想啊,孩子有必要這么早就被灌輸“誰管誰、誰高誰低”的三六九等觀念嗎?
從小一道杠、二道杠、三道杠,掛在胳膊上煞有介事地當成“身份象征”:
一道杠的能指揮沒杠的,二道杠的能使喚一道杠的。
這種把“人上人”和“人下人”的意識,提前塞進了他們的腦袋里。
才更為惡劣。
這是在培養(yǎng)孩子的組織能力?不,胖胖看見的,是從小練習如何搞關系、走門路、爭資源。
很多孩子從小學開始就知道,“只要我跟老師搞好關系,我就是管人的人”。
而那些沒杠的,就像我們“平頭百姓”一樣,只能聽使喚,不能插嘴。
這種從小樹立的階級觀念,才更為可怕。
再說說評論區(qū)里提到的“紀律”。
什么時候紀律的體現變成了衣著?
精神面貌好不好,難道不該看孩子們有沒有興趣學習,有沒有活力、有沒有好奇心?你讓一群孩子穿著不合身、質量差的衣服排隊站著,那叫紀律?
至于“整齊劃一”,聽起來像是軍事訓練營管理,而不是學校教育。
學校不是流水線,不是把每個孩子按尺寸裁剪。
教育不是工業(yè)生產,孩子不是零件。
有些家長就習慣性地把校服等同于紀律,把外表的“整齊”等同于內在的“優(yōu)秀”。
這扯不扯?再說了,校服又有什么“神圣化”的點?
在胖胖看來,久而久之,只會把孩子的自由表達、個性發(fā)展都抹殺在一件件統(tǒng)一的校服里。
咱們再來看看在這件事中,指導意見怎么說的:
“為杜絕校服采購領域的腐敗問題,特此明確采購流程需公開、透明,禁止地方通過特定關系人為操控招標。”
這話很重了。
什么意思?確實可能會存在有“地方保護主義”“利益輸送”的情況存在。
學校的招標,很多時候并不公開透明,而是由某些人操盤,借機拿回扣、謀私利。
這種“蘿卜招標”早就不是秘密,大家可能也在很多新聞中可以看到了。
很多家長也心知肚明:為什么這家供應商的校服又貴又差?怎么總是他中標?那可不就是貓膩。
當然,這事到底能不能真正落地,胖胖認為還得打個問號。
紙面上寫的是“不強制”,可一到執(zhí)行層面,總有人擅長玩“軟刀子”。
比如不強制穿校服,但校規(guī)偷偷寫著“未著校服不得進入學校”,
又比如,老師嘴上說“你可以穿便裝”,但每天班上點名表揚穿校服的,沒穿的站一邊,搞得像異類一樣。
又或者說是“為統(tǒng)一形象”搞個所謂“文明評比”,不穿校服直接扣分、通報,這種“規(guī)避性強制”,懂的都懂。
什么意思?
就是說,我不明著強迫你,但我用一些隱晦的方式讓你不得不從。
你看,我沒有明說強制吧?但實際效果,就是“你不買、不穿,就要承受后果”。
有些學校,最擅長玩的就是“嘴上不說,行動懲罰”。
嘴上說不強求,實則就是“你可以不從,但后果自負”。
形式上自由,實質上捆綁。嘴上不說強求,行動上逼你照做。
就像公司說“加班自愿”,但不加班的員工年終沒獎金、升職沒希望,你說誰還敢不加?
看似給了你選擇,其實就是把“選擇”變成一條道。
到頭來,這是個好政策,可到了某些人手里,活生生就能擰成另一副面目。
所以,別光看指導意見怎么寫,更得看誰來執(zhí)行,用什么邏輯執(zhí)行。
但,胖胖最后想再說幾句掏心窩子的話:
當一個社會開始尊重個體差異,教育應該跟上,父母也應該跟上。
讓學生和家長可以自由選擇,才是進步的體現。
廣東這個指導意見,就是在試圖打破那些“外一套,內一套”的雙標:嘴上說自由,行動上還是綁架。
說穿了,這其實也是自由的一個側面——學生有沒有權利決定自己穿什么,怎么穿?
當你不給他們選擇的權利,就是在把“教育”變成“管教”,把“個性”變成“異類”。
胖胖想說,廣東這次的指導意見,是個開始,也是個窗口。
我們能不能從“穿什么”這個看似小問題出發(fā),重新思考教育的核心價值?
教育,是為了解放個體,不是壓制多樣。
教育,是培養(yǎng)獨立人格,不是復制乖寶寶。
教育,是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不是統(tǒng)一格式化。
讓孩子們可以穿喜歡的衣服去上學,不是縱容,而是信任;不是放任,而是尊重。
跪著談教育的家長,也需要站起來,而不是跪久了,潛意識里認為跪才是一種正確。
這不是正確,這是一種病態(tà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