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張穎之前,先提句隋坡。不知您關注沒有。跟MCN鬧掰了,這位前希爾頓、洲際酒店行政總廚,起了個新號“特廚隋坡”,粉絲很快破200萬,和前東家留下的賬號分庭抗禮。新號發了三條視頻,探店外,還開了兩個系列——國宴和家宴。
國宴。金碧輝煌,吃得講究,讓人開眼,屬于資源。說白了是要靠刷臉,刷臉是什么,就是把交過的朋友變現。家宴呢。特廚又一頭入市井,瞄準那些掙扎在線上的夫妻檔、蒼蠅館,看看可否給建議,甚至把買賣救活。和前者相比,這屬于交增量的朋友,尤其是不勢利,朝上能交哥們,朝下也處朋友,不拿價值判斷交情,做人顯厚道。
正是和前東家對壘的關口,好事者無不盯著隋坡,打量他還能拿出什么看家本領。可這兩個系列偏偏選得巧妙,有意識地抓住一大一小,一高一低,拉開了一位廚師、一個創作者的人格寬度。大處立牌面,小處見人情。做得怎樣不是重點,單就這組織編排的意識,便值得學習。
話說回來,今天正題是張穎。這兩天,經緯公號上宣布,要重啟創業者公益項目“經緯問診”。早在2016年,經緯便啟動了這個系列,每年都挺浩大。不過后來,疫情來了,創業進入低谷期,退出機制不明確擾亂了大家的心氣——這是他找的理由,其實也不需要過多解釋,每個市場部都懂。總之,世情如此,一呼百應的投后服務也像斷線風箏,沒影了。
都知道經緯會辦活動,這構成其投后能力的重要部分。最有名,莫過于億萬,此外有各種創接會、創享會,乃至和地方政府合作的大會。但這個問診活動的性質、面向的人群還有點不一樣。比如能進億萬的,都不是初級創業者,員工人數、公司收入、有無推薦人背書,標準一條一條在那擺著呢。
經緯問診看起來更普惠。如文章里所言,“本次活動真誠邀請非經緯生態的所有創業者、CEO來參加活動,向我們提問”,而且更歡迎的人群是,“一些夫妻早餐店,只有一個簡單的店面,勤勤懇懇的經營,遇到了一些你無法解答的和生意相關的問題”。
這個受眾挺反常識。很多機構辦活動,都是產品思維,用戶定位先行,目的在于網羅各賽道塔尖的精英,經緯這個問診活動,則是對普通人釋放善意。更通俗一點說,不是為了賺錢,頂多賺個路人緣。
call back一下,評論隋坡的話放在這里也貼切。張穎鏈接普通創業者,深入到他們的業務細節,為其答疑解惑,這是“小”。徐傳陞最近的演講發言《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張穎也不厭其煩地強調投在中國的問題,談立場、談站位,那是“大”。大勢能談,小事能干,從業務來說,這叫品牌形象。從做人來說,這叫價值觀。
誰規定了朋友非得向上交?觀念。
具體什么觀念?各位問問鏡子就知道。過去二十年,我們默認只有向前向上的價值觀是唯一正確的。工資要提,股票要漲,房價要升,階層要爬,連交朋友都得往上夠,就跟誰在天上據此給你打分似的。
觀念點到為止,大勢也先不談,且看看小學問,張穎怎么交朋友。
首先,沒有硬性的業務規模限制,不代表活動就沒有篩選人的標準,只不過標準變成了軟性的——問出一個好問題。怎么判斷是不是好問題,張穎給出了一些“壞問題”和“好問題”的示例。
壞問題基本上都是大而無當的,問出這種問題的也更像是會隨波逐流的人。比如,怎么做出一家獨角獸公司?XX領域還有什么機會?現在還有創業風口嗎?創業追什么風口才能拿到融資?
好問題通常則設置了具體的情境,是扎扎實實在做事的人才會產生的那類困惑。比如,如果我賬上資金不足6個月要怎么辦?公司應該從哪些方面壓縮成本?如何把控融資節奏?公司總是留不住人才,我的期權設置是不是有問題?只剩一分錢,如何做品牌?
要么說經緯這家機構在市場和品牌方面的感知能力強,這個標準跟我們做內容、做選題的思路也是類似的。只有當你討論的切口越小越具體,觀察和表述才會更準確,不然對方也只能給出一些浮在面上、不夾雜任何有效判斷的漂亮話。另外,這種短時間的交流要發揮最大的價值,用閑談的方式效率太低,問題最好具體、明確,追求的就是有的放矢。
其次,雖然名為“問診”,但不要拿投資人當華佗,真能用幾句話就讓誰起死回生。辦這么一個活動,目的不只是開藥方,給出方法論的指引,同樣重要的是,當置身于幾千人的場子,看到每個人的喜怒哀樂,你有什么感知。
以前我也總思考這個問題,包括投中自己,我們為什么要搞這么多年的投資大會?為什么很多人需要彼此坐在一起?后來我知道了,要做生意就要聚氣,聚氣得有場子,有場域才有人氣。理解市場尤其是一級市場,不是看文字、訪談、BP、計劃和研報就能行的。按認識論講,在理性思考之前,感性認識才是第一步。
我想到最近有過交流的兩個投資人。其中一位,圈里紅人,我在不同場合都聽人夸過他,也管理著令人眼紅的大型基金。然而當面聊天,我才知道他也會為和某些不講效率的人合作的細碎煩惱——車到樓下了,你告訴我改時間?
只有此時你看到一個人的抱負、心氣、理念和煩惱,你才會更準確的理解他履行的社會角色。
另一位是今年入選投中nova的心資本合伙人吳炳見。幾年前,他看到身邊一些人在買比特幣,沒有跟風。現在回想起來,他反思應該保持開放的心態,先開個錢包買一個幣,感受一下。“所謂的黃金時代,就是由幾個超級產品開啟的,我們懷著好奇心,買一個,用一用,看看能不能和這個時代共振。”
幣我不懂,但我很喜歡“共振”這個詞,AI也許能取代很多工作,但AI能有自己的體驗并和其他AI產生共鳴嗎?越是基于推理邏輯的部分越容易被機器取代,此時,基于這具并不完美的肉身所能體驗到的東西,人與人或物之間的化學反應,反而成了人的差異所在。我們比以往更需要的,是真聽真看真感覺,而任何一次會面,都是一個不可替代的時空。而像張穎這樣能坐在對面承載新老朋友的煩惱,愿意給夫妻早餐店搭把手的共情能力,才是我們稀缺的。
記得去年年底,我的老板楊曉磊到處跑,兩個月調研了幾十家GP,回來很不愉快,調整了很久,可想而知現在市場情緒有多壞,一個人接收這么多負面信息有多累。在經緯這里,即便拋開價值觀念不談,問診作為業務,要給這么多創業者找出口,給大家情緒兜底,也肯定是辛苦活兒。還是祝張穎老師一切順利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