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車銷量環比下跌,最慌的竟然不是銷量靠后的電車企業,反而是電車強企發起了新一輪的降價,降價力度相當猛,面對這一輪的價格戰,能迎戰的恐怕只剩下兩大外資強企了,畢竟他們擁有豐厚的利潤。
其實在電車行業最強的兩家企業都是國內企業,電車二哥今年以來的銷量增長兇猛,月銷量連連超過10萬輛,甚至已達到12萬輛之多,它對電車一哥的威脅其實也是最大的。
從兩家汽車企業的定價可以看出,他們的車型從高端到低端幾乎都在對標,最低價車型都在6萬上下,這次電車強企再度降價,價格已低至5.5萬左右,這樣的價格對電車二哥的燃油車和電車都是壓力比之前又降了差不多兩千塊,高端的更是數萬塊。
電車強企如此做,其實也是迫不得已,2024年國內熱銷電車前兩名都是它的,如今周銷量卻顯示電車二哥的電車單款車型銷量已超過電車一哥;尤其是憑借著電車銷量的猛增,后者的電車和油車銷量合計之和已超過大眾居于國內汽車市場第二名,對電車一哥已是直接的威脅。
面對電車強企新一輪的價格戰,電車二哥似乎沒那么大的興致,近期就傳出它正整合旗下諸多品牌,通過整合品牌的方式降低內部資源消耗、控制成本,似乎它認為接下來的日子會更艱難,有意通過控制內部成本的方式實現剩者為王。
從近期的數據可以看出,不僅電車銷量環比下跌,燃油車銷量也在環比下跌,而從今年初以來無論是油車還是電車都已開始新一輪的價格戰,雙方的價格戰如此之猛烈,卻沒能拉動整體的銷量,這就意味著價格戰的刺激效果已越來越有限了。
在猛烈的價格戰之下,汽車行業的利潤率已低至4個百分點左右,一些曾經有不錯盈利的企業都出現利潤大跌,為了控制成本連B B A這些豪車企業如今在招待客戶方面都開始節省了,至于新造車只有幾家取得盈利、其他多數都處于虧損當中。
寒冬的味道不是突然來的,去年就已有多家新造車陷入困境,還有汽車產業鏈人士表示已無法忍受連連降價了,凸顯出汽車行業其實已被價格戰壓到快喘不過氣了,如此情況下汽車行業再來新一輪的價格戰,能應付的有幾個呢?
可能也就只有豐田、大眾這些外資強企了,2024年的業績顯示豐田的利潤相當于中國七大汽車企業的利潤之和,原因就在于它在歐美市場獲取了豐厚的利潤,據悉由于豐田的節油混動技術在歐美市場大受認可,豐田的車型還逆勢漲價,有了歐美市場持續的利潤支持,他們可能頂得住中國市場的價格戰。
豐田在國內市場也確實用行動回應著價格戰,鋒蘭達、凱美瑞等燃油車的價格都連連大幅下跌,通過降價的方式穩住了市場;而在電車市場,豐田今年推出除了車殼是自主研發之外,智駕和三電系統都由中國供應鏈提供,價格低至10萬出頭,相當受市場歡迎,由此豐田更在中國成立研發團隊,專門負責面向中國市場的電車,如此豐田可望進一步降低成本。
事實上從去年至今的價格戰就證明降價效果越來越不明顯,電車強企今年如此猛烈的價格戰下,銷量比去年的高峰還要低兩成多,消費者認識了電車的弊端,部分消費者已成為油車的堅定擁護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