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3日,日本突然發布一條重要聲明,讓不少日本網友破了大防。
這個聲明中,日本宣布要將6月28日歸還中國“國寶”,那這個決定將會給中日兩國帶來怎樣的變化?
為何日本突然宣布歸還
隨著聲明發出,日本的社交媒體瞬間被一股強大的“熊貓回憶殺”淹沒,對于許多日本人來說,這些黑白相間的身影,早已不是動物園里的明星那么簡單,是“至親寶貝”,是家中不可或缺的一員。
就在消息剛公布沒多久,就有人行動了,兩位專門從東京飛到千里之外和歌山白浜的女士,在沙灘上小心翼翼地擺放出她們帶來的熊貓玩偶,從這可以看出她們對“國寶”的不舍。
那么為何選擇在6月底匆匆啟程,而不是等到原定的8月合作期滿?
日本官方給出的第一個理由,聽起來非常“科學”:為了熊貓的健康。
要知道,這時的日本還沒進入大熱天,氣候對長途運輸相對友好,特別是對于已經24歲、相當于人類七八十歲高齡的“良浜”來說,高溫無疑是飛行途中最大的健康威脅。
畢竟大熊貓的跨國搬家,可不是裝個籠子塞進貨艙那么簡單,那是一種對生命體征的極致保障,需要恒溫專機、全程監控心跳呼吸的精密操作。
當然和歌山“冒險世界”并非首次公開坦言,圈養大熊貓每年的開銷,是飼養其他普通動物的幾十倍。
這個數字,包含了每日從中國空運、必須全程冷鏈保鮮的新鮮竹子,以及一支由頂尖獸醫和營養師組成的龐大專業團隊的薪資。
有更具體的報道甚至指出,僅僅是“租金”,每只大熊貓每年就要支付中方高達一億日元,如果生了幼崽,還得額外支付一筆數千萬日元的“繁育費”。
在現有合作協議到期、續租前景并不明朗的當下,繼續背負如此沉重的財務負擔,對任何一家地方動物園來說,都不是一個輕易能做的決定,所以最大的可能是想著讓減少經濟支出。
為了國寶的血脈延續
撇開合約期限和現實開銷,驅動這些海外“游子”歸家的,還有一個更宏大、更深遠的考量,那就是關于物種能否延續下去的國家級戰略藍圖。
請大家記住,無論出生在哪里,每一只大熊貓的“國籍”永遠是中國,它們不僅僅是傳遞友誼的信使,更是中國國家級珍稀基因庫里最寶貴的組成部分。
中國為此建立了一個龐大的“熊貓數據庫”,詳細記錄著每一只熊貓的族譜、健康狀況和繁育經歷。
這些漂洋過海的熊貓,特別是像曾在東京上野動物園紅極一時、在日本出生的“香香”等,到了適合繁育的年齡就必須返回中國,參與到全國范圍內的基因配對計劃中,這也是為了大熊貓種群遺傳多樣性、避免近親繁殖的關鍵一步。
如果這些“國寶”長期留在海外,那些獨特的血統資源就無法有效融入國內的基因配對方案。
對于大熊貓這個從上世紀80年代約1100只的危急邊緣,一步步艱難恢復到如今接近1900只的脆弱種群而言,這無疑是一種無法承受的“浪費”。
熊貓的繁殖問題一直都是一個問題,畢竟大熊貓們發情期短到轉瞬即逝,受孕率更是低得可憐,讓它們回到故土,在專業的協助下進行“相親”,找到最合適的另一半,也是確保種群繁衍的必然選擇。
三十年租借
提起日本的大熊貓,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東京上野動物園,畢竟那里有歷史,有明星熊貓“香香”,但若論真正的海外繁育奇跡,那得看和歌山“冒險世界”。
自1994年與中國開啟合作,三十年間這個地方竟然成功繁育了整整17只大熊貓,使這個機構成為中國境外大熊貓繁育成功率最高的機構之一,這份傲人的成績,與一只名叫“永明”的雄性大熊貓密不可分。
這只1992年生于北京動物園的功勛爸爸,在和歌山創下了擁有17個子女的驚人繁育紀錄,堪稱“熊貓教父”。
和歌山的這種合作模式,與早年間大熊貓作為“國禮”被贈送給友好國家已經完全不同,上世紀70年代中日邦交正常化初期,中國贈予日本的“康康”和“蘭蘭”,引發了當時熊貓熱度,同時也讓很多日本人開始認識中國。
但到了80年代,隨著《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的生效,大熊貓的對外交流方式徹底改變,從單純的“送”變成了以“科研合作”為名義的“租借”。
每一只旅居海外的大熊貓,都身負科研重任,它們的背后是一份詳盡到嚴苛的合作協議,對飼養標準、技術共享、繁育責任都有著明確規定。
大熊貓國際外交
而和歌山的成功,正是這種新型合作模式的最佳范例,日方不僅提供了全球頂級的飼養環境,從每日空運、比日本食品標準還嚴格的中國竹子,到24小時輪值的專業照料團隊。
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與中方科研人員進行了深度合作,共享了包括發情期激素變化、幼崽成活關鍵因素等在內,多達12000頁的珍貴生理和行為數據。
中國如今廣泛應用的人工授精、行為誘導育幼等技術,再加上早期模型驗證和數據積累,有相當一部分就得益于和歌山的實踐。
這些才是中國愿意將國寶送到這里進行長期合作的根本原因:不是單純為了表示友好,而是因為對方確實有能力、有誠意,愿意并且能夠深度參與到這項關乎整個物種命運的保護事業中來。
四只熊貓要回國的消息一經宣布,和歌山“冒險世界”的門票預訂量瞬間暴漲,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無數日本人,無論曾是第一次帶孩子來看熊貓的父母,還是常年扛著“長槍短炮”記錄它們日常的攝影愛好者,都想抓住最后的機會,再看一眼這些陪伴了他們多年的“家人”。
要知道,2023年“永明”回國時,數百名日本民眾自發聚集到機場,舉著“謝謝你當我們的熊貓爸爸”的橫幅送別,那情那景,連日本媒體都感嘆民眾對動物能有如此深刻的共情。
還會派遣熊貓到日本嗎?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這份不舍和悲傷,并沒有轉化為對中國的負面情緒,在日本社交媒體上,許多留言都是真誠地祝福“希望它們在中國過得更好”。
隨著“良浜”一家的離開,日本境內的大熊貓將僅剩東京上野動物園的“曉曉”和“蕾蕾”這對雙胞胎,它們曾也是萬眾矚目的明星,初次亮相時的預約觀覽甚至擠癱了預約系統。
但未來中國是否還會向日本派遣新的大熊貓,面對日本媒體的多次試探性詢問,中方的回應始終是謹慎的幾個字:“正在商討”。
這種謹慎,也是反映出了現在國際大熊貓的合作門檻正在不斷提升,新近達成的合作,比如與卡塔爾的項目,就明確要求對方建立“熊貓氣候適應實驗室”。
日本如果希望延續這份特殊的緣分,恐怕需要在科研投入和硬件設施升級上展現出更大的誠意和決心,這對日本的地方動物園而言,將是一個不小的困難。
隨著聲明的發出,2025年6月28日“良浜”一家要踏上回家的路程,回到故鄉四川享受她的晚年,而她的三個女兒則將肩負起更為重要的使命:繁衍后代,為家族和整個種群貢獻基因。
和歌山“冒險世界”的熊貓時代或許暫時落幕,但它三十年來的探索、付出與成就,已經化為中日生態合作與民間情感交流中一道無形而堅固的橋梁。
照片和定格了過往的時光,而關于這些“家人”的記憶,將會深深沉淀在幾代日本民眾的心中,而這份情感本身,或許才是最彌足珍貴的“國寶”。
參考信源
央廣網——日本和歌山縣4只大熊貓將于6月28日送返中國
北京日報客戶端2025-04-29——日本議員請求中國再次租借大熊貓,外交部回應
環球時報2025-04-29——日方想要再租借大熊貓,中方回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