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項穎知5月25日報道:第24屆上海市社會科學普及周期間,一場別開生面的圖書分享會日前在徐匯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舉行。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主辦的主題為“診所之外:醫學與人文的對話——理解成癮背后的故事暨《診所在別處》圖書分享會”圍繞醫學人類學家托德·邁耶斯(Todd Meyers)的同名著作展開,吸引了眾多對醫學、成癮問題及人文關懷感興趣的讀者。
《診所在別處》是一本基于醫學人類學的作品,記錄了美國12名青少年在社區治療中心接受阿片類藥物成癮治療的過程。出版社副編審顧曉清介紹,這本書不僅聚焦于臨床治療,更關注醫療系統之外的持續照顧與掙扎。十年前《診所在別處》英文版推出時,阿片類藥物濫用在美國尚需引起關注,而如今,成癮已成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從短視頻的沉迷到購物沖動,成癮的的邊界已泛化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書中的問題依然叩擊著時代脈搏——“它不僅關乎藥物,而是關于我們理解自我與世界的方式。”
圖書分享會現場
分享會上,上海精神衛生中心康復科副主任醫師鐘娜以其在成癮治療領域的豐富經驗,為觀眾帶來了醫學視角的洞察。她分享了自己的職業起點,源于在云南邊境城市瑞麗的成長經歷。瑞麗毗鄰緬甸,鐘娜回憶,18歲前她聽聞了許多與毒品相關的故事,這促使她在大學期間選擇了精神科成癮研究方向,并參與了為艾滋病兒童提供服務的志愿者工作。這些經歷也讓她意識到,成癮治療遠不止藥物干預,更需要關注家庭支持和社會環境。
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梅笑從社會學角度為成癮問題提供了全新的解讀。她指出,成癮不僅僅是醫學問題,也是一種社會現象,反映了個人與社會環境的復雜互動。她從社會學視角分析了成癮現象的四種解讀方式:一是將其視為逃避痛苦的方式,如年輕人通過短視頻逃避生活的空虛;二是將其看作新的生活方式的生成,如短視頻催生的博主文化和新社群;三是歷史維度的醫療化與正常化,如酒精成癮過去被視作人格缺陷如今被重新定義為疾病;四是關注成癮背后的結構性問題,如貧困或邊緣化群體更容易陷入物質依賴。結合自身研究,梅笑提出,成癮與疼痛密切相關。現代社會對疼痛的不同想象——將其視為疾病、挑戰或信使——塑造了不同的應對方式。她呼吁在醫學與人文的交匯處,重新想象快樂與痛苦的含義,為成癮者提供更多元的康復路徑。
“《診所在別處》挑戰了傳統的研究框架,提醒我們治療不僅發生在診所內,也在家庭、社區和個人生活中。”顧曉清在活動總結時引用伍爾芙的話:“當疾病開始時,語言就枯竭了。”因此,理解成癮需要超越語言,關注患者的行為和非語言表達。她呼吁,面對成癮,我們需要的不僅是克制或清醒,而是人與人之間的連接。活動最后,顧曉清推薦了《反卷社會》等書籍,鼓勵觀眾用多元視角對抗單一的優績主義敘事。她還提到托德·邁耶斯的新書《GONE GONE》(《離開》),延續了對成癮與身份的探討,為讀者提供了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由華東師大出版社去年引進出版的該書封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