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觀念中,凡事講究一個字:度。
做事失了度,終會釀成大禍;關系失了度,感情消耗殆盡;付出失了度,必將傷人傷己。
五十歲以后才明白:相處有尺,幫忙有度,不僅朋友之間如此,親人之間亦是如此。
當你忙忙碌碌半生,邁過知天命的年歲,步入花甲,誰是你心中最牽掛的人?
答案往往是:兒女。
但兒女成家立業后,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各有各的雞毛蒜皮,“一家人”總有一天要說“兩家話”,牽掛再深也得講分寸、有尺度。
人老了,不管多么關心子女,也別幫這“3種忙”,否則好心辦壞事。
有位作家曾在書里寫道: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孩子人生的道路上,父母只是領路人,即便有再多不舍,也要放手讓他們自己去抵擋風雨。
可世間有太多父母,不僅在兒女年幼時貼心照顧好衣食住行,還要在兒女成年后幫他們承擔起生活的重量。
前些日子,一段“29歲男子狀告父母不養之罪”的新聞在全網刷屏了。
這位男子名叫匡正軒,平日里,他躺在床上玩手機、睡覺,而他的父親則頂著炎炎烈日在工地上賺錢。
匡正軒的母親患有糖尿病,常年臥病在床,需要大量醫藥費,一家人的開支全靠父親每個月3000多塊的收入。
他們居住的屋子,僅有15平米,卻要容納一家三口日常生活。
在此之前,匡正軒做過搬運工、計件員等工作,最后都覺得“太累”不了了之。
唯一讓他滿意的,是去美院當繪畫模特,因為只需坐著即可,但沒過多久,他就因為報酬低、久坐難受等原因,選擇了放棄。
從那時起,他就下定決心啃老,要求父親供養自己一輩子,直到離世。
時間久了,匡父忍無可忍,將他逐出家門,隨后他便揚言狀告父親,希望判其“不養之罪”。
直到記者深入采訪時,才得知其中緣由。
原來,從小到大,母親從不讓匡正軒做一點家務,不論他有什么要求,父母都盡所能去滿足。
母親拼盡全力幫兒子解決問題,幫他避開風雨,兒子也漸漸覺得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所以希望后半生都依靠父母。
仔細想想,天下這樣的父母不在少數。
兒女小時候犯了小錯,父母立馬站出來承擔責任。
成年后犯下大錯,父母想方設法為孩子減輕罪責,幫其償還債款。
辛辛苦苦大半輩子,好不容易干到退休,卻因為兒女“買房做投資”,把存款全部給了孩子,自己生病住院時,卻身無分文,無人問候。
很認同《特別狠心特別愛》中的一段話:
中國父母給予孩子的愛,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不忍心他們從小體驗生活的艱難,也不懂得適當時機向他們索要,最終導致子女們一輩子,一輩子向父母索要。
人老了,不要過分插手兒女的人生,也不必費盡心思幫他們走完人生這一程。
請告訴孩子:
有的苦,唯有親自品嘗過,才能享受到生活的甜。
有的難,唯有自己扛過去,才能看得見曙光到來。
聽過一個很深刻的觀點:
父母與子女之間,最好的距離是保持“一碗湯的距離”。
煲好一碗湯給孩子送過去,湯的溫度剛剛好,彼此心里都溫暖。
近了太燙,遠了太涼,恰到好處才舒服。
所謂距離,不僅指的是路程的遠近,也包含著分寸的大小。
兒女成家后,都有屬于自己的小日子,也有避免不了的家長里短,但一旦父母摻和其中,事情結局就會大不相同。
隔壁住著一對新婚夫妻,原本兩人過著幸福平淡的日子,每天一起上班,晚上一起買菜回家做飯,讓很多鄰居都羨慕不已。
可自從公婆搬過來住后,經常能聽到隔壁傳來的爭吵聲,日夜不休,罵聲連連。
后來有一次在超市購物,偶遇隔壁的女主人,于是同她閑聊起來。
聊到各自的煩惱,她苦笑著說,最初婆婆聲稱為了方便照顧他倆的生活,想要搬到一起住。
搬過來后,便開始干涉他們的生活習慣,還要求幫他們保管錢財,擔心他們亂花錢。
兒媳有時加班工作到深夜,次日起床較晚,婆婆就向兒子抱怨兒媳太懶。
夫妻倆本來只是為了一件小事拌嘴,婆婆聽到后就要站出來主持公道,小矛盾最終演變成“大災難”。
一年后,在這樣接連不斷的爭吵聲中,這段婚姻即將走到盡頭。
作家周國平有句話說的很對:
分寸感是成熟的愛的標志,它懂得遵守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距離,這個距離意味著對于對方作為獨立人格的尊重。
家人之間,也應該遵循這個規則。
不去干涉子女的選擇,是對他們的尊重;
不去插手子女的家事,是對家庭的保全;
不去破壞距離的遠近,是對感情的維持。
真正聰明的父母,都懂得在晚年,專注于自身的生活,充實好自己的人生。
趁著身體健康,和老友約一次旅行,去遠方看看世界之大,別再局限于生活的雞零狗碎。
趁著陽光正好,發掘一個新的愛好,活動下身體,養一盆植物,享受當下的美好。
一家人最好的狀態莫過于:
父母有父母的天地,子女有子女的幸福,彼此掛念,互不干涉;常常探望,相親相愛。
《人世間》里,鄭娟說了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
孩子的一生是一生,我們的一生就不是一生了嗎?
有多少人,勞碌一生養大了孩子,到了頤養天年的階段,又主動提出幫忙帶孫子。
不曾想,因為太過辛勞,熬壞了身體,傷害了自己。
不禁想起之前看過的一個心酸故事:
老人為了減輕女兒的負擔,特意來到女兒所在的城市,幫忙照看小孩。
但因為思想觀念和生活習慣的不同,常常受到女兒的埋怨。
她擔心女兒長期熬夜工作傷身體,于是早起煮營養粥,女兒卻怨她動靜太大。
她想盡快送孩子上學,于是幫孩子穿衣服,女兒卻怨她教不會孩子獨立。
她看著孩子發燒心急,于是給孩子吃了點感冒藥,女兒卻怨她亂喂藥。
每天從早忙到晚,做飯洗衣家務全包攬,她的辛勞,女兒似乎從未看到。
現實生活中,其實還有更多的老人,為了幫兒女帶孩子,明明不適應大城市的生活,卻默默忍受。
為了兒女能夠輕松點,明明身體不適,卻忍著一言不發。
有人曾經在街頭采訪帶娃的老人,問起最累的是什么時候?
有位老人回答道:生病了就會很累,還要被兒子媳婦指責沒帶好孩子。
背負著身體上的疲憊和心理上的壓力,只為一份愛的托舉。
人到晚年,總有力不從心的時候,總有顧及不到的地方。
年齡大了,不必為了沒有幫到兒女自責,也不用強行忍受不適應的環境。
永遠別忘了:內心安好,才是享受幸福的關鍵。
身體健康,才是子女最大的福氣。
遇事別逞強,量力而行,是一個老人最高級的智慧。
有首歌里唱道:生兒養女一輩子,滿腦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父母與兒女的緣分,是一場輪回般的索取和付出。
而真正的愛,是適度的付出和適當的退出。
人老了,學會慢慢退出子女的生活,該給的關心和幫助及時送去,該放開的手也要趁早松開。
少操點心就多點快樂,不為瑣事憂愁就能保持幸福。
點個,愿你過上最美好的老年生活,老伴在旁,兒女孝順,歡笑常在。
作者 | 枳為橙,來源:讀書369(ID:dushu369com)
主播 | 亞楠,電臺主播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