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意見不合,你第一反應是什么?
很多人都誤以為這是三觀不合,但實際上,這只是思維碰撞的開始。
而真正影響關系的,往往不是差異,而是我們面對分歧時的態度。
是把對方當作需要說服的對手,還是可以互相包容的伴侶?
是急于證明自己正確,還是愿意傾聽不同的聲音?
所以,今天想來聊一聊,當兩個人意見不合時,如何在分歧中共存?
01
抓大放小
讀者吉吉(昵稱)目前在家里帶寶寶。她老公一年賺三四十萬,手上一年留2萬左右余錢,其余交由她保管。
她老公的姐夫最近頻繁借錢,前前后后兩個月差不多借了15000元。
她不想借,因為這些都不是要緊的事情,而且,她覺得兩三千的大支出,應該有商有量。
現在沒有經過她同意就借走,她覺得自己不被尊重。
金錢有一個重要的法則——效用法則,也就是每個人對于花錢都有一個自己的效用。
吉吉覺得把這筆錢借給姐夫效用很低,但對她老公來說,可能因為和姐姐感情很深,這筆錢的效用很高。
男人是要面子、要尊嚴的,在外面需要社交,不能總是讓同事請客吧?
所以,可以給對方設置一個隨心花額度,然后告訴他:
“你賺錢辛苦了。有10%的隨心花,你可以隨意支配。你想怎么花都可以,借給誰也好,他們不還也好,都沒關系。”
夫妻相處,要有格局觀,即學會抓大放小。
對方愿意把錢全部上交,這是大;平常其他的一些事情,就是小。
如果把對方的錢管得太嚴,對方就沒動力掙錢了,因為他會感覺掙錢沒意思,反正自己對這些錢也沒多少自主權。
金錢承載著內心的動力,當夫妻能共同解碼金錢的心理語言時,原本可能引發爭吵的數字就轉化為了解彼此的密碼。
02
決策機制
意見不合之所以影響一段關系,通常是因為這兩種情況:
要么雙方都在用力,陷入無休止的消耗;要么是無人愿意握繩,導致重要決策懸而未決。
于是,家庭就像一場沒有裁判的拔河比賽。
讀者莉莉(昵稱)與男友經過別人介紹開始交往,第一次見面時,她沒看上對方,關系不了了之。
后來,中間人聯系上了她媽媽,非得讓兩個人再見一面,沒想到這次見面有了好感,慢慢有了感情,然后準備今年結婚。
但最近,兩個人因為新家買窗簾的事情鬧得很不開心。
她男友的媽媽準備為他們的新房買窗簾,于是三個人一起去挑選。
她看上了一款窗簾,但男友的媽媽沒看上,而且語氣特別不好,直接否定說:“顏色一點也不好看”,還說了幾句她不愛聽的話。
她當時就不高興了,說“買這款就不換了”。她男友維護她,選擇了她喜歡的那款。
但因為這件事,她還是跟男朋友大吵了一架。
第二天,男友的媽媽看見她,說:“黑臉給誰看呢,我不吃這套”。
也因為這件事,雙方的親事最后沒談妥。
遇到一個好的人,一個合適的人,這叫“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遇到了正確的人”。
但如果相遇之后卻因為做錯了事而導致兩個人分開,這是最可惜的。
莉莉的男友始終是維護她的,我相信她可以感受到這一點,但為什么在那個節點上,窗簾就把她給引爆了?
這件事情的本質是,她在跟對方的媽媽搶占家庭的話語權,試圖重塑新的家庭秩序。
但這件事情不應該這樣做。
比如,兩個人打算裝修房子,要征求對方的意見,明確這是你們的房子,你們負責裝修,家庭里的其他人只是提意見。
而且,還要事先跟男朋友討論清楚。
這樣,挑選東西時可以只和男朋友兩個人去挑,或者哪怕三個人去挑,事先最好也約定好最后由誰做主,誰來決定。
事先要有個機制,而不是到了現場,三個人爭得面紅耳赤。
我們可以通過召開家庭會議和討論的方式形成家庭的決策,用和平的方式塑造家庭的秩序。
小到買窗簾,大到什么時候結婚、怎么結婚,都需要學會用女性的溫柔力量去影響事情的方向。
就像水一樣,水能夠潤澤萬物,用一種巧妙而和平的方式承載一切。
女人也是一個家庭里的承載者和決定者,影響著家庭的方方面面。
03
擱置對錯
在關系中,執著于對錯就像兩個人在迷宮里。
兩個人都在拼命證明自己才是對的,卻忘了真正的目標是一起走出去。
讀者思思(昵稱)因為寶寶需要人照顧,她選擇了跟公婆住在一起。
但她公公脾氣暴躁、天天嘮叨,兩個人經常吵架,因此夫妻二人也有了矛盾。
她婆婆嫌棄她不上班,但其實她在做一些線上兼職,每個月有幾千塊錢收入。
于是,她跟老公說年前搬出去,年后正式上班,找一個保姆帶孩子。
她得到的回復是“這件事情你想都不要想,我一切是建立在維持家的基礎上,這個家包括他們,如果誰想把他們排除在外,我不可能接受,哪怕從頭再來。”
正是這句話,讓她覺得自己在老公的心目中,沒有公婆重要。
在思思的腦海里,一直有個對錯觀。
比如,維護自己的小家庭是對的;和公婆住一起時,老公站在自己這邊是對的;當產生婆媳矛盾時,老公維護自己是對的。
但這個世界上,除了黑和白,還有紅和黃。也就是說,要允許人與人之間的是非觀不一樣。
想搬出去住是對的,覺得小家庭比原生家庭更重要也是對的,但這些架不住她老公有一個愿景。
思思的老公是典型的儒家觀點,認為大家庭和小家庭之間有一個順序——先有大家庭,再有小家庭。
“無人能被排除在外”,這是一個很正確的觀點。
因為他擔心搬走之后,父母會被這個家庭排除。
如果搬走之后依然跟公婆保持良好關系,對方會同意搬家的。
所以,一定要避免競爭思維。
我們從小在校園里學會的就是競爭思維,總是和別人爭第一、爭名額。
但當我們建立家庭時,我們要建立合作思維。
用自己的小家庭去跟對方的原生家庭競爭,結果通常是以卵擊石。
試想一下,讓老公在小家庭和大家庭之間做選擇,他必然會很痛苦。
對方一旦痛苦了,還會對你好嗎?
一個家庭里,一定要有合作思維。有了大家庭,才有小家庭。
這不是一個競爭關系,而是一個相輔相成的支持性關系。
一家人齊心協力,共創財富、健康和愛,把生活越過越好,這就是合作共贏的好結果。
分歧不是關系的終點,而是一扇門。推開它,或許能看到更廣闊的視角。
所以,與其追求表面的統一,不如學會在差異中對話。
當爭論不再是勝負之爭,而是思想的交流,它就成為了靠近彼此的另一種方式。
畢竟,好的關系,就是如其所是。
如果你也想咨詢或者傾訴,請私信我!
本文的插畫,未經授權,不得使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