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5月21日,魯比奧在聽證會上認了慫——承認美國拿中國沒辦法。這位"反華急先鋒"上任才4個月,就主動繳了槍。
幾天前美國還在全球封殺華為芯片,中國立馬向200國發警告。你來我往,火藥味十足。
昔日要"鎖住中國巨龍"的狠人為何突然服軟?美國的對華戰略哪里出了岔子?
四個月就'繳槍'了
魯比奧這次的表態,簡直是180度大轉彎。
4個月前,這位古巴裔政客還在提名聽證會上放狠話。什么"中國是最危險對手",什么要"用鐵鏈鎖住中國巨龍"。嗓門大得能把屋頂掀翻。
結果呢?才上任幾個月,就在眾議院聽證會上認了慫。
面對民主黨議員比爾·基廷的逼問,魯比奧這樣回答:"中國有著很強大的實力,美國對其政策實施的影響很小。"
話說得很委婉,但意思再明白不過——我們搞不定中國。
這可不是魯比奧第一次服軟。
2月27日,他就承認過"中國將繼續是一個富裕強大的國家,不取決于美國行動"。3月25日更直接,公開表示"中國崛起不可阻擋"。
從"反華急先鋒"到承認"美國無能",這變化也太快了吧?
其實,魯比奧的態度轉變并非突然。他的拉美之行讓他看清了現實——巴拿馬運河擴建、阿根廷鋰礦開發,中企主導的基建網絡已經深入美國"后院"。
當制裁大棒打不散互利合作時,華盛頓終于意識到,用冷戰思維遏制中國,只會讓自身陷入戰略被動。
數據更是赤裸裸的現實。中國GDP增速連續15年超5%,新能源汽車出口占全球60%。軍事領域,國產航母"福建艦"即將入役,艦艇建造速度是美國的3倍以上。
正如美前財長保爾森所言:"試圖阻止中國崛起,就像阻止太陽升起。"
但魯比奧的"認慫"背后,可能還有更深層的考量。
當美國發現硬碰硬行不通時,是否會尋找新的博弈策略?
芯片戰打成拉鋸戰
就在魯比奧"認輸"的同一天,中美科技戰再次升溫。
5月13日,美國商務部突然祭出組合拳。一邊廢止拜登政府的《人工智能擴散規則》,一邊推出三項更嚴苛的半導體出口管制措施。
其中最狠的一招,就是全球封殺華為昇騰芯片。
美國這次玩得很絕。不管你在世界哪個角落,只要使用華為昇騰芯片,就算違反美國出口管制。違者面臨最高20年監禁和100萬美元罰款。
這簡直是長臂管轄的極致體現。
美國的算盤打得很響:既然在貿易戰上討不到便宜,那就在科技領域卡脖子。從源頭設備到終端消費,全產業鏈封殺,讓中國芯片產業無路可走。
但中國的反應更快。
5月21日,就是魯比奧"認慫"的同一天,中國商務部強力回擊。向近200個國家發出警告:任何組織和個人執行美方措施,將涉嫌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外國制裁法》。
這番話的意思很明確:敢配合美國的,中國法律可不慣著!
外交部發言人更是強調,科技自主是中國的"核心利益",誰也別想碰。
一來一回的硬剛,比看爽劇還過癮。
有意思的是,美國這次的封殺令剛出來,自己就心虛了。5月19日,美商務部悄悄修改了文件措辭,從"全球禁用華為芯片"改為"警告使用風險"。
這種前后矛盾的操作,暴露了美方的底氣不足。
芯片戰打了這么多年,美國非但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而讓中國的自主創新能力大幅提升。7納米衛星芯片驗證成功,中芯國際14納米規模化生產,3280億人民幣的半導體扶持基金砸下去,效果立竿見影。
更諷刺的是,美國的芯片禁令讓自身企業損失了約180億美元訂單。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買賣,連美國國內都開始質疑了。
當技術封鎖變成雙刃劍時,美國的戰略困境就更加明顯了。
搬起石頭砸自己腳
美國這次真是搬起石頭砸自己腳了。
特朗普的"對等關稅"政策推行得極不順利,現在已經有12個州聯合起來告他。這些州都認為,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是在濫用總統權力,要求他撤回政令。內部壓力這么大,難怪魯比奧要找臺階下。
更尷尬的是,美國在國際上也四面楚歌。
歐盟因為關稅問題和俄烏戰爭,跟美國的關系已經出現裂痕。歐盟委員會3月19日發布的"2030準備就緒"國防白皮書,竟然把美國軍火商排除在預算之外。
這可把魯比奧給急壞了。他趕緊跑去警告歐洲盟友,希望他們繼續購買美國武器。
但歐洲人現在也精明了。德國批準巴斯夫在湛江投100億歐元項目,荷蘭雖然推遲了對華光刻機交付,但態度明顯比以前緩和。
日韓雖然表面配合,但行動也是磨磨蹭蹭。韓國三星在西安的芯片廠擴建暫時放緩,但也沒有完全停止。
美國想建的技術封鎖墻,正在被盟友的各懷心思一點點瓦解。
全球化時代,這種緊密相連的產業鏈,真能說斷就斷?
連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都坐不住了,頻頻發報告警告說中國在關鍵科技領域進步太快。國會里也開始有人喊著要加強對新興技術投資的監管了。
這種焦慮,恰恰說明了美國戰略的失敗。
當你發現制裁對方的同時也在傷害自己,當你的盟友開始貌合神離,當你的國內民眾開始質疑政策時,這場博弈的天平就已經開始傾斜了。
風水輪流轉
風水輪流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當美國忙著應付內憂外患時,中國卻在穩步提升自身實力。量子計算機取得新突破,華為AI芯片實現量產,"一帶一路"朋友圈越來越大。
更重要的是,中國在外交領域也頻頻出手。促成沙特伊朗大和解,推動金磚擴容至15國,這些成就都在重塑國際格局。
反觀美國,一邊宣稱"不會退出世界",一邊卻拒絕出席南非G20峰會。這種既要霸權又不想承擔責任的做派,正在加速自身信譽的崩塌。
魯比奧雖然嘴上說著"避免與中國開戰",但還是在鼓動印太盟友構建包圍圈。甚至暗示"若結束俄烏沖突,就能集中力量對付中國"。
這種"既要打壓又怕沖突"的矛盾心態,暴露了霸權衰落的窘迫。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任何試圖阻擋歷史潮流的做法都是徒勞的。
1949年司徒雷登離開南京時,不會想到76年后中國GDP接近美國。當14億人的復興偉力凝聚成勢時,任何絆腳石終將被踏成鋪路磚。
中國的發展策略很清楚:不惹事不挑事,但絕不怕事。誰敢滋事挑釁,必定奉陪到底。
這種基于實力的自信,正是魯比奧不得不承認的現實。
當制裁變成雙刃劍,當圍堵變成孤立自己,當"美國優先"變成"美國孤單"時,華盛頓是該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戰略了。
畢竟,這個世界足夠大,容得下不同的發展模式和治理理念。合作共贏才是正道,零和博弈注定沒有贏家。
結語
魯比奧這番話,與其說認輸,不如說是戰略清醒。承認對手強大才能制定現實策略,中美博弈從來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戲。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任何阻擋他國發展的做法都是徒勞。真正智慧在于競爭中尋求合作,這世界夠大,容得下兩個超級大國。
你覺得魯比奧這次是真心認慫,還是在為新對華策略鋪路?
作者聲明:內容由AI生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