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安徽新聞聯播報道,5月24日上午,安徽省委書記梁言順赴銅陵經開區調研并主持召開以案示警、促改促治座談會。報道稱,2017年以來,銅陵經開區連續6任“一把手”嚴重違紀違法被查處,性質十分嚴重,教訓十分深刻。
(5月25日澎湃新聞)
當“連續6任“一把手”被查的消息從安徽銅陵經開區傳出,輿論場掀起的不僅是對腐敗個案的震驚,更是對權力運行生態的深刻反思。2017年至2025年間,這片承載區域經濟發展重任的熱土,卻接連上演“一把手”從“領頭雁”淪為“階下囚”的悲劇,這一觸目驚心的現象,恰似一記重錘,敲響了全面從嚴治黨的警鐘,更以最直觀的方式印證了“反腐永遠在路上”的深刻內涵。
“一把手”作為單位或地區的核心決策者,本應是制度的捍衛者、發展的領航人,但在銅陵經開區的案例中,權力卻異化為謀取私利的工具。這種現象暴露出權力監督的嚴重缺位。在缺乏有效制約的情況下,“一把手”權力過于集中,民主決策機制形同虛設,內部監督流于形式,外部監督難以穿透。部分領導干部將“一把手”職位視為“一畝三分地”,把公權力當作個人私產,在“家長制”“一言堂”的作風中逐漸迷失自我,最終滑向違法犯罪的深淵。
黨紀國法才是真正的一把手。黨紀國法不是寫在紙上的條文,而是帶電的“高壓線”,唯有讓制度“長牙”、紀律“帶電”,才能從根本上杜絕權力濫用。在銅陵經開區的案例中,6任“一把手”接連落馬,正是黨紀國法發揮震懾作用的有力證明。無論職位多高、權力多大,只要觸碰紅線,必將受到法律嚴懲,這傳遞出黨中央“有腐必反、有貪必肅”的堅定決心。
實現標本兼治,還需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一方面,要以“零容忍”態度持續保持反腐高壓態勢,讓“不敢腐”的震懾常在;另一方面,需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扎緊“不能腐”的制度籠子,通過完善權力清單、規范決策程序、強化審計監督等舉措,壓縮腐敗生存空間;更要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培育“不想腐”的自覺,引導黨員干部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政績觀、價值觀,從思想根源上消除腐敗動機。
銅陵經開區6任“一把手”被查的案例,既是反腐敗斗爭的階段性成果,也是全面從嚴治黨的新起點。這場“刮骨療毒”式的整治行動,不僅要清除腐敗存量,更要遏制腐敗增量,通過制度創新與文化重塑,推動政治生態由“濁”轉“清”。當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當監督成為常態,當清正廉潔蔚然成風,才能真正實現“天朗氣清、正氣充盈”的干事創業環境。
反腐沒有休止符,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