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美國國土安全部突然宣布暫停哈佛大學招收國際學生的資質,要求已在哈佛的近7000名外國留學生限期轉學,否則將失去合法身份。這一強硬政策不僅讓哈佛陷入混亂,也讓國際學術界嘩然。一位在哈佛從事研究的中國學者在《環球時報》采訪時就坦言:“我很高興,能在此時離開美國。”
特朗普政府對哈佛的“狙擊”始于2025年1月。以“打擊反猶主義”為由,美國凍結了哈佛22.6億美元的聯邦經費,并威脅取消其免稅資格。4月,哈佛以“違憲干預學術自由”為由起訴特朗普政府,成為少數選擇“硬剛”的美國高校之一。
特朗普
而5月22日的“禁招令”則將矛盾推向頂點——美國土安全部部長甚至要求哈佛提交五年內留學生的“非法活動記錄”,這種將學術機構拖入政治審查的手段,被哈佛校長加伯斥為“報復性行動”。
在這場風暴中,中國學者首當其沖。哈佛約1300名中國學生面臨身份危機,值得關注的是,多名學者已主動選擇離開。一位即將赴歐洲任職的學者透露,美國科研環境惡化,教授需自掏腰包維持實驗室運轉,政府資助項目銳減40%;另一位學者則感慨:“當科學戴上鐐銬,真理自會尋找新的土地。”
特朗普政府的行動,本質是一場“反智主義”的政治表演。其核心目標有三:一是迎合保守派選民,將哈佛等精英高校塑造成“自由主義溫床”;二是通過打壓學術機構強化行政權力,推進“去聯邦化”議程;三是借“國家安全”之名遏制中美科技合作,如5月22日美方抹黑哈佛“與中國有合作”,卻拿不出實質證據。
哈佛大學
這種短視政策正在瓦解美國的技術根基。2021到2025年間,超3400名華裔科學家從美離職,其中1400人選擇回國。《自然》雜志調查顯示,75%美國科學家考慮移民。哈佛的傳染病防控、癌癥篩查等關鍵科研項目已因資金凍結停滯。《經濟學人》稱此為“西方教育體系的斷崖式墜落”。
反觀中國,正以三重戰略把握這一堪稱意外之喜的“窗口期”。2024年中國基礎研究經費突破2500億,重點實驗室全球招募首席科學家;推行“揭榜掛帥”制度,外籍人才可持“人才綠卡”直接申報國家級項目。有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歸國的專家就稱:“在這里不用每天擔心FBI會敲門,實驗室預算還漲了3倍。”
另外,面對美國這場突如其來的“政府大戰高校”,導致人才外流的情況。除了歐洲感到竊喜之外,中國香港和澳門也是迅速反應。禁令發布48小時內,香港科技大學宣布“無條件錄取哈佛轉學生”,理大副校長趙汝恒直言這是“吸納人才的絕佳契機”。澳門則成立專班聯絡在哈佛的本地學生,保障其學業連續性。而內地高校其實更早就已開始布局,比如清華大學引進丘成桐教授全職任教,深圳醫學科學院吸引顏寧回國,這些案例正形成強大的“虹吸效應”。
最后,5月29日,美國馬薩諸塞州聯邦法院將舉行聽證會,這場官司有可能暫時延緩“特朗普政府的禁招令”,但難掩美國學術霸權衰退的頹勢。而對中國的挑戰在于,如何將“人才回流”轉化為“創新井噴”。正如那位選擇離開哈佛的學者所言:“當特朗普政府忙于拆解學術燈塔時,東方已悄然點亮新的火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