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旅傳媒網廣東訊(陳漫 陳諾)2025年5月23日,馬來西亞霹靂惠州會館及萬里望惠州會館一行24人走進廣東省河源市,開啟參訪交流之旅。代表團通過實地考察產業基地、沉浸式文化體驗、深度座談交流等形式,全方位了解河源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共探合作新機遇,為廣東高質量發展注入僑界力量。
為確保接待工作高標準推進,河源市博物館館長杜衍禮聯動源城區文化館館長潘永光,組建專項工作組并迅速成立接待專班。
專項工作組成員包括:中國農影村村播華耀星主播、河源市源城區文化館愛心公益形象大使陳漫,河源市博物館宣教部負責人王詩晴,河源市硬筆書法協會副會長黃秋強,以及優秀文化志愿者藍明利等骨干力量。專班多次召開專題協調會議,圍繞特色節目編排、場館文化氛圍營造、后勤服務保障等工作展開精細化部署,對非遺展演流程、客家美食品鑒細節等環節反復打磨,力求以全景式、沉浸式的呈現,彰顯河源客家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獨特魅力。
產業考察尋機遇,共話合作新圖景
參訪團首站抵達河源市飯飯得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深入了解預制菜產業發展路徑。企業負責人圍繞河源依托生態資源優勢,打造預制菜產業高地的創新實踐展開介紹,從原料溯源、工藝升級到市場拓展,一系列發展成果引發參訪團濃厚興趣,為后續經貿合作埋下伏筆。
文化浸潤暖僑心,非遺傳承續鄉情
在河源市博物館,一場飽含故土深情的客家文化盛宴盛大啟幕。杜衍禮館長與潘永光館長精心籌備,以激昂的客家歌鼓表演點燃現場氛圍,鏗鏘鼓點與豪邁唱腔交織,瞬間喚醒游子心中的鄉情;悠揚客家山歌婉轉流淌,熟悉的鄉音如春日溪流,浸潤著每位僑胞的心田。非遺傳承人現場展示精湛技藝,指尖靈動間,傳統藝術煥發新生,飽含鄉情的文創作品作為禮物贈予參訪團,傳遞著跨越山海的情誼。
活動現場,河源市硬筆書法協會副會長黃秋強揮毫潑墨,筆走龍蛇間,“故土情深”四個大字蒼勁有力、氣韻生動。他將這幅飽含深情的書法作品贈予參訪團,并與僑胞們合影留念。墨香四溢中,書法藝術與客家文化相互交融,為這場文化交流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品鑒環節成為活動高潮。馬來西亞惠州聯合總會永久名譽會長李錦賢,與霹靂、萬里望惠州會館成員共同品嘗河源鄉村振興電商幫扶公益項目品牌“泉益健”天然蘇打水。清冽甘美的水液入口,僑胞們難掩激動:“這清甜之水,是河源青山綠水的天然饋贈,更是鄉村振興結出的亮眼碩果!為這樣的公益創舉點贊喝彩!”杯盞相碰的清脆聲響中,河源水文化化作無形紐帶,將兩地同胞的情感緊緊相連,文化共鳴在此刻達到頂峰。精美的非遺文創、甘甜的家鄉水與暖心手信,共同訴說著中馬兩地血脈相連的深情,也為兩地文化交流續寫新篇章。
座談交流聚共識,攜手共繪新藍圖
在隨后的交流座談會上,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廖繼聰向參訪團介紹:“河源正全力建設全省綠色發展示范區,希望以此次交流為起點,深化與馬來西亞僑胞在文化傳承、經貿投資等領域的務實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市僑聯主席李洪鈞分享了河源僑務工作新成果,展現當地對僑胞資源的重視與開發。
馬來西亞惠州聯合總會永久名譽會長李錦賢回應道:“我們將充分發揮橋梁作用,積極推動更多馬來西亞僑胞走進河源,投資興業、共謀發展。”霹靂、萬里望惠州會館負責人也分享了海外客家文化傳承經驗,為兩地文化交融提供新思路。
當日下午,參訪團前往龍川縣,考察當地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此次活動由河源市僑聯、市文廣旅體局聯合主辦,通過政企協同、文化搭臺,為“僑助廣東高質量發展”注入全新動能,也為河源與馬來西亞在多領域合作開辟了廣闊空間。
陳漫詩歌鑒賞:以詩為媒,共敘桑梓情
陳漫以作家與詩人的雙重筆觸創作的《故土情深》,恰似一幅徐徐展開的文化長卷,將中馬兩地的交流盛景與發展愿景凝練于詩行之中。詩歌開篇以“蕉葉拓印的族譜”銘刻歷史根脈,借“東江與萬綠湖的漣漪”勾勒血脈相連的紐帶,瞬間鋪陳出跨越山海的鄉情脈絡;中段巧妙串聯河源市博物館非遺展演的匠心傳承、客家預制菜產業的創新突破,以及“泉益健”天然蘇打水承載的鄉村振興電商幫扶公益情懷,將傳統技藝的厚重底蘊與現代發展的蓬勃生機熔鑄一體,生動勾勒出鄉村振興“百千萬工程”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圖景;尾章以“離散的云終會凝成甘霖”作結,意象雄渾而意境深遠,既與開篇水韻遙相呼應,又以甘霖滋養綠洲的隱喻,喻示中馬兩地在文化交融與經濟協作中走向共生共榮,為這場跨越國界的文化交流之旅賦予了詩意深邃的精神注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