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文明開始以兆瓦為計量單位奔騰,人們終將發現:這是一個由能源驅動的世界。
蘭州夜景。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田蹊/攝
暮色降臨,城市開始顯露出最真實的生命圖譜:
霓虹在樓宇間閃爍流淌,工廠里生產線連軸運轉,寫字樓群吞吐出海量信息……
在這些跳躍的瞬間背后,一個事實愈發清晰:電是一座城市維持呼吸、生長、代謝所必需的能源。
在中國西北的廣袤土地上,河西走廊的烈風與驕陽見證過絲綢之路的駝鈴聲聲。
如今,它們正被賦予新的使命——驅動一場綠色能源革命。
電網穿越巴丹吉林沙漠的壯觀圖景。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楊永偉/攝
地處祁連山北麓、河西走廊西端的酒泉瓜州縣,其獨特的“狹管效應”,賦予了它“世界風庫”的稱號。
瓜州北大橋風力電場。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王逸璇/攝
在無垠戈壁上百米高的白色風機擎天而立,葉片隨風舞動,將呼嘯的風轉化為源源不斷的綠電。
玉門市茫茫戈壁灘上,巨大的風力發電機正在運轉。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侯崇慧/攝
2009年8月8日,按照國家“建設河西風電走廊,打造西部陸上三峽”的總體構想,我國首座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在酒泉市開工建設。
歷經10余年,2021年6月24日終于建成以玉門、瓜州、肅北為核心的千萬千瓦級風電開發規劃區。
玉門廣袤戈壁上各型風機遍布。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侯崇慧/攝
這是中國首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也是甘肅“馭風而行”的縮影。
基地所在地玉門,是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如今也成為了甘肅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搖籃。
清晨的陽光下,通渭縣層層疊疊的梯田和迎風而動的風機在藍天白云和霧海的映襯下若隱若現,流云與山巒交相輝映,恰似一幅水墨畫卷。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張子斌/攝
甘肅的風,是自然的饋贈。
當測風塔攀升至高空,甘肅大地便顯露出它深藏的風電基因——5.6億千瓦可開發風能資源在氣流中奔涌。
這里沒有臺風的暴烈撕扯,只有西風帶永不停歇編織的純凈風場。
瓜州縣密集的輸電網絡。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馬伊星/攝
百米風機化身追風者,每年捕獲超過6000小時的有效風速,將沙漠戈壁變成零碳時代的能量中心。
2024年秋天,河西走廊迎來了一場靜默的能源結構轉型:一直占據甘肅電網第一大電源的火電,宣告讓位了。
風電韻律。 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張小敏/攝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0月8日,甘肅風力發電裝機容量達3015萬千瓦,風電在全省電力裝機占比達32%,超過火電,一躍成為甘肅最大電源。
風機陣列旋轉的軌跡,正在重繪甘肅能源地理的等高線。
當風電產業在河西走廊完成裂變式生長,甘肅也從“追風者”變為“造風者”。
五彩大地(慶陽環縣)。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李韜/攝
從河西走廊到隴東高原,風機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形成“多基地聯動”的格局,甘肅也正在一步一步成長為綠電裝備的超級工場。
如果說風電是戈壁的狂想曲,光伏則是大地的靜默詩。
兩千年前,河西走廊的駝隊馱著絲綢與瓷器丈量歐亞。
鳴沙山月牙泉。圖片來源:攝圖網
兩千年后,這片土地以另一種方式重塑能源版圖——光伏板列陣戈壁,將每寸日光鍛造成零碳時代的硬通貨。
甘肅,這個曾被貼上“干旱”“貧瘠”標簽的西北省份,如今在綠色發展的浪潮下,逐漸從傳統老工業基地蛻變為新能源中樞。
金塔中光太陽能“10萬千瓦光熱+60萬千瓦光伏”項目建設現場,萬面定日鏡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曹紅祖 梁蕊/攝
當鏡頭掃過甘肅大地,會捕捉到令人震撼的地理奇觀:
酒泉金塔縣的沙漠中,萬畝光伏陣列覆蓋沙丘,張掖臨澤縣的戈壁灘,正被一片片“藍海”取代,呈現出蓬勃生機……
這不是科幻場景,而是甘肅光伏產業的現實圖景。
張掖市臨澤縣風電項目建設現場。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王將 張延平/攝
河西走廊地勢平坦開闊,年日照時數超過2500小時的優勢,為新能源產業發展提供了天然的優渥條件。
甘肅的光伏產業,不僅止于發電。
在毗鄰騰格里沙漠的武威市,我們看到了光伏與治沙的完美結合。
武威市涼州區九墩灘光伏治沙示范區。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丁凱/攝
其“板上發電、板下種植”的模式,更是讓沙漠變綠洲從紙上愿景,躍然成大地詩行。
截至目前,武威已規劃建設占地50萬畝,總裝機容量達1500萬千瓦的光伏治沙產業園,成為西北地區重要的光伏治沙產業園區。
此外,光伏板也與農業、畜牧業實現了有機結合。
張掖市農發集團的牧光互補項目。央廣網記者邸文炯/攝
在張掖甘州區明永鎮下崖村,光伏板下建設了養殖圈舍,為牛羊提供遮陽擋雨場所的同時,光伏板產生的電能也為養殖場的運營提供了電力支持。
同時,近年來甘肅也在不斷探索光熱發電的新路徑。
夕陽下的首航高科敦煌100兆瓦熔鹽塔式光熱發電站風景如畫、蔚為壯觀。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王斌銀/攝
值得一提的是,敦煌首航高科的100MW熔鹽塔式光熱電站,作為國內首個百兆瓦級光熱電站,通過熔鹽儲能系統實現24小時連續發電,彌補了光伏發電的間歇性短板。
河西走廊的風與光,正以電能的形式跨越山河,連接歷史與現代,書寫著生態與經濟的雙贏篇章。
0.003秒內點亮齊魯大地的萬家燈火,0.008秒間驅動湘江之畔的智造脈搏……一條條橫跨上千公里的“綠電動脈”不斷更新著甘肅能源傳輸的時空維度。
平涼市崆峒區麻武鄉風力發電廠,一臺臺風力發電機矗立在群山之巔。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黃蔚林/攝
隴電,正在用速度不斷丈量著中國能源版圖。
綠電穿云,截至目前甘肅電力已送達全國26個省市。
敦煌市光電產業園區內,定日鏡在茫茫戈壁上夜以繼日“逐日”,讓“光”變成“電”,輸送至千家萬戶。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王斌銀/攝
2024年8月21日10時,甘肅綠電正式送入北京,這也是西北地區綠色電力首次進入北京;
截至2025年5月6日零時,祁韶直流工程累計向湖南輸送電量突破2000億千瓦時,其中清潔能源占比達40%,相當于節約標煤884萬噸,減排二氧化碳5604萬噸;
甘肅送變電工程公司人員在±800千伏祁韶直流開展檢修作業。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李海峰/攝
2025年5月8日新投運的“隴電入魯”工程,其每分鐘輸送6.8萬度電,可滿足一個四口之家約19年的用電量;
“隴電入浙”工程已于2024年7月開工,預計2027年建成;
“隴電入川”工程已進入申請核準階段,建成后外送能力將進一步提升至6400萬千瓦;
2024年11月4日,位于寧縣焦村段隴電入魯工程750千伏慶陽換流站接入工程作業區,電力施工人員正在安裝線路間隔棒。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王啟寧/攝
從馭風追光到綠電賦能,甘肅的新能源版圖不僅是技術的突破,更是一場地理空間的重新定義。
而在國際市場上,甘肅“風光”產品同樣嶄露頭角。
2024年甘肅新能源產品出口額達47599萬元(人民幣),銷往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巴基斯坦等國家和地區,持續深耕著中亞市場。
位于高臺縣的中船風電開發投資有限公司風電葉片、塔筒生產基地一派火熱的生產場景。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殷旭/攝
乘風而上,向光而行。
這片承載千年文明的土地,憑借得天獨厚的風光資源和與時代共進的創新魄力,擘畫著新能源發展的甘肅實踐。
敦煌光電產業園區內熔鹽塔式光熱發電站萬余面定日鏡以同心圓狀圍繞著260米高的熔鹽塔逐日發電。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王斌銀/攝
2024年,甘肅新能源總裝機突破6400萬千瓦、占比達64%,位列全國第二。
2023年11月18日,中能建張掖市甘州區平山湖20萬千瓦風電項目建設工地上,施工人員正緊鑼密鼓地進行風機葉片吊裝、機座建設施工作業。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楊瀟/攝
其中“十四五”以來新增裝機4067萬千瓦,相當于新建了1.8個“三峽水電站”。
目前,甘肅已建成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蘭州、嘉峪關等6個百萬千瓦級光伏發電基地,白銀、定西、慶陽等5個百萬千瓦級風電基地。
張掖市臨澤縣板橋北灘50萬千瓦光伏治沙示范項目建設現場。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王將/攝
新能源的澎湃動力,要如何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引擎?
甘肅已經給出了答案:讓綠電“就地崛起”,賦能未來。
這片土地,曾經是文明交匯的十字路口,如今正成為綠色未來的動力源。
責任編輯:宗成賢
來源: 人民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