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稚嫩的小手穿過鐵窗,第一次觸碰到父親的手;當非遺蠟染的色彩,浸染了高墻內孩子澄澈的眼睛;當嶄新的圖書被輕輕放進孩子懷中……5月25日,為扎實推進教育改造工作科學化、社會化水平,積極探索罪犯未成年子女幫扶救助機制,讓罪犯未成年子女及其親屬“零距離”感受監獄執法和親情幫教,廬江監獄舉辦“與愛同行 筑夢未來”開放日活動,以最溫柔的姿態,打破了冰冷的隔閡,為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搭建起一座通往愛與希望的橋梁。
晨光微熹,近百名服刑人員親屬走進監管區,切身感受監獄陽光透明、嚴格公正的執法模式。此次開放日以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為主題,參觀的孩子們在民警的耐心引導下,走進勞動車間,看勞動設備的規范操作;踏入整潔的監舍,觸摸疊成“豆腐塊”的被褥;駐足文化展板前,細讀父親改造的具體過程;觀看監獄五大中心,共同了解父親改造蛻變的過程。
“原來爸爸在這里每天也都在認真學習、努力改造!”10歲的小琪拉著媽媽的手,眼中滿是新奇。這場特殊的“探親之旅”,讓孩子們第一次真正理解高墻內的生活,也讓親情在理解中悄然升溫。
“哇!爸爸你看畫布變顏色了!”在監舍分會場內,此起彼伏的驚嘆聲打破了往日的安靜。安徽藝術學院的非遺教授化身魔法老師,帶著孩子們和服刑人員開啟了一場奇妙的傳統文化之旅。非遺扎染,是中國傳統手工印染技藝之一,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爸爸,你做的這塊布真好看,可以送給我帶回去嗎?”此刻,非遺技藝不僅是傳統文化的傳承,更成為了親子間最溫暖的對話,讓親情在指尖纏繞,在文化浸潤中愈發深厚。
“桃花開幾朵?七朵!”隨著主持人一聲令下,孩子們像歡快的小鹿般沖向自己的父親,在歡聲笑語中緊緊相擁。開放日現場,監獄精心組織了團體心理輔導游戲,通過游戲的方式將孩子與服刑人員父親的距離拉到最近。
“漁網來啦,快跑!”巨大的彩色傘面在眾人合力下上下起伏,宛如翻涌的海洋,孩子們躲在傘下嬉笑奔跑,享受這難得的親子游戲時刻。在集體制作的“心愿樹”前,孩子們寫下“希望爸爸早點回家”的愿望,父親們則許下“早日新生”的承諾。這些特別的團體游戲,讓孩子們感受到久違的父愛陪伴,也讓服刑人員們更加堅定了改造信心。
在公益捐贈儀式上,安徽棋遠圖書有限公司的代表捧著沉甸甸的書籍走向孩子們。“這里有童話書、科普繪本,還有精美的書包、文具,希望你們好好學習,長大成為棟梁!”當孩子們接過嶄新的圖書,眼中閃爍著感動與憧憬。12歲的子豪小心翼翼地將書抱在胸前:“我要把這些書都讀完,等爸爸出來,我講給他聽!”一套套書籍和文具,不僅是物質的饋贈,更是社會各界對孩子們的關愛與期許,為他們的成長之路點亮明燈。
“我們始終堅持‘挽救一個服刑人員,就是挽救一個家庭’的改造理念,不斷創新開放日的形式。”廬江監獄黨委副書記、監獄長錢志宏介紹,“這樣的開放日活動已經舉辦了16屆,累計幫助500多個家庭重建親情紐帶。”未來廬江監獄將繼續探索社會幫教路徑,通過多種形式為更多罪犯及家庭重燃新生曙光,用心用情書寫更多教育改造的動人篇章,為積極建設平安安徽、法治安徽貢獻力量。
(通訊員 童斐 施杰 記者 汪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