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當艾草的清香彌漫街巷,
粽子的甜糯飄進萬家,一場跨越千年的“躲端午”習俗便悄然上演。
這一天,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體弱的孩童要系五彩繩,
連癩蛤蟆都傳說要躲進草叢,
這個傳承至今的習俗,究竟藏著怎樣的玄機?
追溯到先秦時期,五月被視為“惡月”,
《論衡》記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這種恐懼源于古人對自然的敬畏。
五月盛夏,氣溫驟升,毒蟲滋生,疫病流行,
而端午恰逢“陽極轉陰”的節變時刻,陰陽交匯催生的“邪氣”被認為會侵害人體。
漢代《風俗通》更將五月初五稱為“五毒日”,蛇、蝎、蜈蚣、蟾蜍、壁虎五種毒物橫行,
迫使人們尋找避禍之法。
誰在躲?五類人需特別注意
1. 出嫁女兒回娘家:宋代陸游筆下“羊腔酒擔爭迎婦”的場景,
描繪的正是北方接新嫁女歸寧的習俗。
《灤州志》記載:“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
在古代,女子出嫁后輕易不能回娘家,而端午成為她們暫避“毒月”的特殊時刻。
2. 本命年與犯太歲者:生肖屬蛇的人需格外小心。
傳統認為本命年“犯太歲”,易受陰氣侵擾,需閉門不出,避免與人爭執。
3. 體弱多病者與老人:濕熱天氣加劇身體負擔,老人和體弱者需減少外出,避免感染疫病。
蘇州等地至今保留用雄黃酒涂抹孩童額頭畫“王”字的習俗,借猛虎鎮邪。
4. 運勢低迷者:古人認為端午“陽氣過盛”會放大霉運,近期不順者宜在家反思,調整心態。
5. 孕婦與幼童:孕婦需避開人流密集處,幼童則系五彩繩“壓驚”,
五色絲線象征五行之力,可驅邪保平安。
怎么躲?
1. 避五毒。清晨采摘艾草、菖蒲懸掛門楣,其揮發油可殺菌驅蟲;
用雄黃酒噴灑墻角,但現代醫學提醒:雄黃含砷有毒,外用即可,切勿飲用。
河南農村至今保留捉蛤蟆制“蛤蟆墨”的習俗,取其清熱解毒之效。
2. 南北差異。北方接女歸寧,南方則有“躲端午”與“賽龍舟”并行的獨特傳統。
蘇州胥江畔,人們祭祀伍子胥后競渡龍舟,
既紀念先賢,又借龍舟破水驅散邪氣。山西部分地區則保留寒食習俗,以冷食避“陽毒”。
古代“躲午”的核心是防疫,現代則演變為健康生活方式。
佩戴香囊(內裝白芷、川芎等草藥)提神醒腦,沐蘭湯(艾草、菖蒲煮水)祛濕排毒,
這些習俗暗合中醫“治未病”理念。
現代研究證實,端午習俗暗藏科學玄機:
艾草含揮發油,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
菖蒲可驅蚊蠅;佩戴五彩繩能刺激穴位,增強免疫力。
而“躲端午”本質是古人在醫療條件有限下的自我保護機制,
減少外出以降低感染風險,調整飲食(如吃苦味食物)以清熱解暑。
從先秦的“惡月”禁忌到現代的文化盛宴,端午節的“躲”從未停止演變。
它既是古人應對自然威脅的生存智慧,也是中華民族趨吉避兇的精神寄托。
在艾草搖曳、粽香四溢的端午時節,不妨暫且放下忙碌,陪父母掛一束艾草,
給孩子系一根五彩繩,在傳承中品味這份穿越千年的文化溫度,
這,或許就是“躲端午”的終極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