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4—2025學年全國中學生地球科學奧林匹克競賽預賽(四川賽區)”成績出爐,據統計,今年四川賽區總計551人獲獎,其中55人獲得一等獎,168人獲得二等獎,328人獲得三等獎。
官方資料顯示,全國中學生地球科學奧林匹克競賽(英文名為Chinese Earth Science Olympiad,縮寫為CESO)是面向全國中學生的地球科學競賽活動,旨在普及地球科學知識,激發中學生學習地球科學的興趣,增強學習地球科學的能力,為參加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克競賽做準備;同時為對地球科學有興趣且學有余力的中學生提供進一步提高的機會,以發現、培養和選拔一批地球科學青少年人才。
截自:賽事官網
從今年參賽的成都市學校獲獎牌總數排名來看,成都七中高新校區這樣的傳統競賽強校占據榜首,共計29人獲獎;天府第七中學作為“競賽新秀”緊隨其后,共計24人獲獎。而在前三的榜單中,有一個學校的成績令人驚喜:成都二十中。雖然占據榜三,但是學校的47位參賽選手中,有1人獲得一等獎、5人獲得二等獎、9人獲得三等獎,獲獎比例超30%,堪稱“黑馬”。
成都二十中地球科學奧賽獲獎情況
那么,與傳統五大學科競賽相比,地球科學奧賽的學習難度會更低嗎?是不是人人都能學?這一賽事的含金量與認可度如何?又能夠為學生帶來哪些升學機遇?為了解答這些問題,我們與今年在四川賽區中拿到一等獎的成都二十中同學及其競賽教練聊了聊。
張雋逸是成都市第二十中學校高二八班的一名同學,在今年的地球科學奧賽預賽(四川賽區)中拿下了省一等獎的好成績。
對于一路踏實備賽的張雋逸而言,這個成績可謂順理成章。二十中地科奧賽班的老師王紅指出,他能夠持續為自己的興趣愛好努力、深耕的態度,是張雋逸在省賽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張雋逸手持獲獎證書留念
圖據成都市第二十中學校官方微信公眾號
“每周五下午6點40分,其他班的同學都放學后,我們開始上奧賽課,一口氣上三節,直到9點過才結束。”張雋逸說。
而除了常規的競賽課程之外,張雋逸還會在平日里給自己“加量”。到賽前的最后兩周,他平均每天抽出1到2個小時的空余時間,一面刷真題,一面翻書、查漏補缺。所以,即便張雋逸在賽前評估自己對知識的熟練程度和磨合度稍有欠缺,還是在省賽拿下了令自己滿意的成績。
每周五晚的奧賽課
如此自律又踏實的張雋逸,為什么選擇了地球科學奧賽,而不是大熱且更具升學優勢的五大學科競賽呢?
“地球科學奧賽近幾年新興,不如五大學科競賽受歡迎,但我學這個并不是為了升學。”張雋逸回答道,一切是始于興趣。
“地理能夠闡釋生活,是我看世界的方式。”張雋逸說,在還沒有桌子高的小時候,他第一次見識到都江堰水利工程,對于那時的自己而言,這里只是游玩的景區。但等到在地理學科中再認識都江堰,眼前的景區有了地理知識的結合時,他才意識到,能夠順應大自然解決生存難題的古人,多么智慧與偉大。
而這門學科帶給張雋逸的反饋不止于生活,興趣使然的學習讓他這門課的成績也居于班級前列。“古人說,量材(才)而授官,就是說我們應該做自己擅長的事,這樣也更容易出結果。”因此,在高考選科時,張雋逸毅然選擇了地理,并在成都二十中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研究院的號召下,參加了奧賽班。
但即便參加了奧賽班,張雋逸也并沒有想通過競賽獲得特別多的東西,也沒有大學攻讀地理基礎學科的想法。“我就是想在高中的時候做自己喜歡的事,有一點點成績就可以。”他說道。
所以雖然沒能入選四川省隊進入決賽,張雋逸也不氣餒。競賽成績是錦上添花,他更希望競賽能夠提高自己的地理高考成績,在新高考選科模式上獲得一些分數方面的優勢。
地理帶他看世界,地球科學奧賽也將帶他走向更大的世界。
以賽帶學,其實也是成都市第二十中學校開辦地科奧賽班的初衷。
地理老師李佳偉告訴我們,在新高考之前,地理屬于傳統文科。然而,地科奧賽其實并非純理論或者純文科的知識,還包含了地質學(含地貌學)、地球物理學、地震學、氣象學、海洋學、天文學和環境科學等地球科學領域的知識和能力。所以在四川新高考背景下,地理可以與其他學科組合,比如:物理+地理+化學。“尤其是物理+地理,對于地科奧賽來說就是最強組合。”李佳偉說。
在新高考的契機下,學校在剛剛完成選課的新高二班級中選拔學生備戰地科奧賽。“目前奧賽班一共40位同學,其中一半都是‘物化地’班的。”
老師帶著同學們深入自然環境進行實地考察
而奧賽的學習強度與難度,也能夠真正地提高學生的綜合實力。首先在地理知識方面,奧賽的知識體系囊括了不少大學地理專業的學習內容,一個拿到地科省賽一等獎的高中學生,其知識儲備相當于一名本專業大二學生。李佳偉表示:“相對于高中地理來說,地科奧賽會更深、很難,所以如果掌握奧賽的知識,學習高中地理也會更加如魚得水。”
更何況,學科競賽會經歷長時間、高強度的學習訓練,本身就是一種對孩子意志品質的磨煉與學習習慣的培養。而備賽也需要閱讀大量的材料,也是對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審查能力的培養。
另外,雖然地球科學奧賽起步較晚,也不如傳統五大學科競賽,能夠讓學生在“強基計劃”中占據升學優勢,但它的含金量和認可度并不低,也能夠為考生帶來一定的升學機遇。
李佳偉表示,目前在地球科學奧賽省賽中獲得二等獎及其以上的學生,在部分高校綜合評價招生模式的初審和校測階段,有較大的優勢。
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所公布的2024年綜合評價招生簡章為例,在報名條件一欄,明確提及了在全國中學生地球科學奧林匹克競賽省級二等獎及以上的成績,可以作為報考條件。
截自: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官方微信公眾號
在江蘇大學2024年的綜合評價招生簡章中,地球科學的奧賽獲獎情況也與傳統五大學科競賽“并駕齊驅”,作為學科特長的證明材料。
截自:江蘇大學官方微信公眾號
今年,全省共2486名考生參與了全國中學生地球科學奧林匹克競賽預賽(四川賽區),相比前幾年,參賽人數顯著增加。可見,伴隨著高校對地科奧賽的重視提高,該學科競賽的熱度也在攀升。
那么如果孩子在初中階段展現出對地理學科的興趣,又該如何準備呢?
李佳偉首先表示,不建議將地球科學奧賽作為升學的途徑。“目前這條路徑還是太狹窄了,可能限制孩子今后的發展。”畢竟引入地科競賽的初衷,是讓孩子更深入地接觸自己喜歡的東西,拓寬視野,獲得更多的升學機會。“即便不是最頂尖的學生,也可以去嘗試不同的賽道,去豐富自己的高中生活。”
目前成都市有包括二十中在內的多所學校都開辦了地球科學奧賽班,如四川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成都列五中學、成都第十八中學、成都市石室成飛中學等。孩子可以在高一選科時選擇地理學科,然后通過選拔進入奧賽班學習。“奧賽班都會配置專門的老師,而隨著這一學科競賽逐漸普及,我們學校也有今后配置競賽教練的計劃。”李佳偉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