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5月,中國遠征軍新38師對緬北重鎮密支那發起總攻。112團3營7連連長周衛國(化名)率部沖鋒時,被日軍機槍擊中胸膛。衛生員拼死將他拖回戰壕,但這位29歲的軍官在留下一句"幫我...把信..."后便永遠閉上了眼睛。
戰友們整理遺物時,除了染血的作戰地圖和半塊壓縮餅干,還在他貼身口袋里發現:
- 一封寫給重慶未婚妻的未寄出的信
- 一張泛黃的照片:年輕的周衛國與一名穿日軍軍服的男子并肩而立,背后寫著"昭和十五年(1940年)春,京都帝大"
這張合影在戰壕里引發軒然大波——遠征軍連長為何會與日軍士兵親密合照?
通過周衛國的日記和戰友回憶,一段被戰爭撕裂的青春往事逐漸浮現:
1937年,出身浙江書香門第的周衛國考取東京帝國大學醫學部。在解剖課上,他與日本同學山本一郎成為摯友。日記里記載著他們一起在櫻花下讀《論語》,為"東亞和平"理想辯論到天亮的場景。
1940年畢業前夕,兩人在京都照相館留下那張合影。山本在照片背面題字:"周君:愿醫術拯救生命,而非服務戰爭。——友 一郎"
周衛國的選擇:1941年眼見日軍侵華暴行,他放棄博士學位回國投考黃埔軍校
山本一郎的遭遇:被強征入伍,1943年派駐緬甸前,給周衛國寄出最后一封信:"我已無法選擇國籍,但可以選擇不殺害無辜"
1944年4月,周衛國在胡康河谷戰斗中俘虜一名日軍醫護兵。當對方摘下軍帽時,兩人同時僵住——正是四年未見的山本一郎。
被秘密關押期間,山本提供了關鍵情報:
- 手繪密支那日軍醫療站位置圖
- 教授日軍暗號識別方法
- 協助救治7名遠征軍重傷員
周衛國在日記中寫道:"今夜押送山本去師部,他說'請用我教你的解剖知識多救些人'。我們都沒提那張合影,就像沒看見彼此軍裝上的血。"
山本的結局:移交途中遭遇空襲失蹤,戰后日方檔案記載其"陣亡"
照片的歸宿:2015年,周衛國未婚妻的侄女將照片捐贈給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1. 東京帝大校友錄證實1937-1940年確有中國留學生周某(保護隱私用化名)
2. 日本厚生省名簿記載山本一郎為"緬甸戰場失蹤人員"
3. 新38師戰報提到"利用日軍醫護兵提供情報攻克密支那西側堡壘群"
這張泛黃照片現陳列在紀念館"戰爭與人性"展區,說明牌上寫著: "他們被迫成為敵人,卻始終是生命的守護者。"
1.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遠征軍陣亡將士遺物登記冊》
2. 日本《朝日新聞》2005年"尋找緬甸戰場失蹤者"專題
3. 東京大學醫學部1937-1941年留學生名冊
人物姓名及細節經保護性處理,但歷史框架完全真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