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到了,張老師總算有機會好好享受了一趟出門旅行,特種兵式暴走了好多景點。可惜腳底板開始疼痛腫脹。
本以為回家了,休息幾天就可以康復了。可休養一個月了,還不見好。醫生說他是跖筋膜炎,還和久站這個職業習慣有關,這是什么毛病呢?
跖筋膜炎(常被稱為足底筋膜炎)是一種常見的足部疾病,通常表現為足底疼痛、僵硬和腫脹。這種疾病主要是由于足底筋膜受到過度拉伸和損傷引起的。
本文將介紹足底筋膜炎的診斷、預防和治療方法,希望通過我們的講解能夠讓您通過科學地預防治療手段,重拾健康生活。
跖筋膜炎的主要癥狀是什么?
在足踝疾病就診的過程中,醫生常常看到沒有受過明確外傷,但仍然出現足底和足跟部疼痛的患者,患者往往會告訴我們:
疼痛通常在早晨起床后走的前兩步時最劇烈,同時疼痛的部位比較穩定,表現為足跟或靠近內側的地方,通常表現為刺痛感。隨著負重活動加劇,疼痛在休息后可能會緩解,但長時間負重活動后可能會復發。
這樣的疼痛其實就是跖筋膜炎最常見的表現,所以當出現不明原因的足底,足跟疼痛時,大家也一定要提高警惕。
我們也在這邊總結了疼痛的幾大特征,具體如下:
明確的壓痛點:跖筋膜炎的疼痛點位常表現為跟骨的內側足底處,同時也可在足底其他位置出現,但多沿跖筋膜走行。
運動后加重:由于跖筋膜在運動時承受的壓力會增加。所以在進行跑步、足尖走路、上樓等動作都可能誘發疼痛加重。長時間運動會加重跖筋膜的疲勞感從而加重疼痛,在休息后疼痛能出現部分或完全緩解。
需要注意的是,跖筋炎可能伴隨其他足部畸形的發生,例如扁平足,高弓足,拇外翻等,但不一定會出現腫脹、和局部皮溫異常等癥狀。
圖 1 跖筋膜炎常見疼痛區域
跖筋膜炎究竟是什么地方出了問題?
跖筋膜是一條連接腳跟骨與腳趾根部的軟組織帶。整體呈現為長三角形,尖向后附著于跟骨結節,底向前分裂為五束,止于各趾的趾腱鞘,但彼此借橫纖維相連,附著于跖趾關節囊和趾腱鞘。
在行走時,跖筋膜為足弓提供支撐并減輕震動,但在這個過程中跖筋膜在應力和壓力下可能導致組織輕微撕裂。再經歷反復的拉伸和撕裂等刺激,就可能引發組織炎癥。
引起跖筋膜炎的損傷可以是急性的,也可以是慢性的。急性的跖筋膜撕裂可以發生在跑步等劇烈運動時。慢性的損傷往往是進行性的過度負載和外部應力超出其所能承受的范圍所致,慢性損傷機制也更為常見。
圖 2 跖筋膜炎發病機制
跖筋膜炎盡管叫做炎癥,但除了疼痛,往往沒有腫脹、發紅、發熱的典型炎癥表現。所以近年來,主流觀點認為跖筋膜炎其實并非真正的炎癥,而是由于反復的細微損傷、過度緊張引起的足底筋膜勞損和退化。
加之足底筋膜不是肌肉,本身缺乏彈性,僅能延長約4%,所以當足底筋膜承受持續高強度牽拉時,難免導致結構受損。足部結構的改變和下肢機制性的失衡也可能導致足底內側縱向足弓的塌陷,由此對足底筋膜造成超負荷張力,導致輕微撕裂和慢性損傷。
圖 3 扁平足弓下跖筋膜被過度牽張
足部組織的退變也可能是造成跖筋膜炎的罪魁禍首之一,通過相關的影像檢查,我們發現部分患者足底脂肪墊退變萎縮,導致足部承重緩沖力減弱。另外也有研究顯示約50% 跖筋膜炎患者伴有跟骨骨贅和骨刺增生,這些因素都加重了對足底筋膜的刺激。
哪些因素會導致跖筋膜炎的發生呢?
1.年齡:跖筋膜炎最常見的年齡在40-60歲之間,研究顯示83% 的患者是25~65歲有工作的成年人。
2.特定類型的運動:對跖筋膜足弓附著點造成較大應力的運動,除了跑步,還可能包括跳高、跳遠、芭蕾舞等都可能增加跖筋膜炎發生的可能性。
3.足部生物力學機制改變:扁平足、高弓足等足部畸形均能影響足部負重,造成足底受壓的不均衡分布,從而導致跖筋膜負載異常和持續受壓。
4.超重:過大的體重也會給跖筋膜帶來額外的應力。
5.長期慢性勞損:工廠工人、教師和其他工作時需要長期在堅硬表面行走或站立的人群,罹患跖筋膜炎的風險也會顯著升高。
明確跖筋膜炎,醫生需要了解些什么?
如果您的癥狀符合上述描述,并且持續存在,那么我們建議您及時就醫進行診斷和治療。跖筋膜炎的診斷通常基于患者的癥狀和體格檢查。就診過程中醫生可能會詢問患者的具體癥狀和詳細的外傷史,勞損史等。并通過體格檢查評估足底筋膜的緊張程度。足部觸診特定部位時出現明顯壓痛,是判斷足底筋膜炎的重要依據。此外,還可以通過“卷揚機試驗”的測試來進行自我診斷,具體操作為患者取坐位,檢查者握住大腳趾,將大腳趾用力背伸,如果誘發疼痛,則提示跖筋膜炎診斷。
為進一步明確診斷,醫生可能會要求患者進行X射線或MRI檢查以排除其他足部問題。X線可以發現足部骨骼的骨贅增生和骨刺;足部MRI可以顯示足底筋膜的異常增厚以及軟組織鈣化等誘發因素。
圖 4 一例跖筋膜炎患者行X線檢查時見跖筋膜跟骨附著點骨刺增生
跖筋膜炎的科學預防與治療
預防跖筋膜炎的關鍵是保持足部健康和靈活性。我們也根據我們的臨床經驗和相關的臨床研究結論為患者提供了以下一些預防跖筋膜炎的建議:
穿戴合適的鞋子:選擇適合自己的鞋子,尤其是長期穿戴的跑步鞋應該具有良好的足弓支撐和緩沖足底震蕩功能。
加強足部鍛煉:我們建議進行一些簡單的足部肌肉鍛煉,如腳趾彎曲、伸展等,可以幫助增強足部肌肉,減輕足底筋膜負擔。常見的方式包括,足底筋膜拉伸(固定后跟,將腳趾向上掰起);或者利用足底來回踩筋膜球放松,當筋膜球不能耐受時,也可以使用網球。
避免長時間站立或行走:
長時間站立或行走出現足底疼痛不適時,應該適當進行休息。
控制體重:過重會增加足底負擔,應該控制體重。
圖 5 拉伸跖筋膜的常用鍛煉方法
當足底筋膜得到充分休息后,仍然不能耐受日常生活的活動需求時候,我們則建議患者進行對應治療。保守治療方法有物理治療、藥物治療、矯形器治療等等。
物理治療:包括按摩、熱敷、冷敷、牽引,沖擊波和高頻電療等物理療法,這些治療方法可以減輕疼痛和腫脹。其中也有研究表明沖擊波治療可以在短期(2~4 周)緩解疼痛。
藥物治療:如非甾體類消炎藥、局部封閉治療等,也可以在一定程度緩解疼痛癥狀。
另外目前部分研究提出可采用足部矯形器治療:如采用定制的矯形鞋墊、矯形鞋具等,這些支具的主要作用在于幫助支撐足部,減輕足底負荷。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些矯形器是個性化定制的,不提倡隨意購買放在鞋子里,不合適的足部矯形器對于疾病治療意義甚微。所以我們也建議患者在考慮進行定制矯形器治療前,咨詢醫院康復科矯形支具部門或者專業機構。
對于嚴重的跖筋膜炎癥狀,如果在充分的保守治療后,患者的癥狀仍不能緩解,手術治療可能是必要的選擇。
常用的手術方式為開放或內鏡下行跖筋膜松解術。
圖 6 一例61歲女性患者,左側足跟足底內側疼痛入院,入院后標記疼痛點位,行X線檢查見明顯跟骨骨刺增生,足部MRI檢查提示跖筋膜附著點增厚伴局部炎性反應,考慮診斷左側跖筋膜炎,入院后行內鏡下跖筋膜松解術,術后復查X線顯示增生骨贅消失,術后患者疼痛癥狀明顯改善
總之,跖筋膜是支撐足部的重要結構之一,跖筋膜炎是勞損性損傷發生在足底的典型代表,跖筋膜炎的預防和治療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對于已經患上跖筋膜病的患者,應該盡早就醫,并按照醫生的建議進行個性化地治療,80%~90%的病例經過積極治療康復都會有較好的改善。同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要注意足部健康,保持足部靈活和強壯,預防跖筋膜炎的發生。最后,希望大家都能擁有一雙無有病痛的雙腳,繼續過好“足下”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