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圣耀:醫道雙修之路
守正創新心系蒼生
"醫者需博采眾長,既要扎根傳統中醫精髓,亦需吸納現代醫學精華。唯有如此,方能在復雜病癥中抽絲剝繭,為患者尋得生機。"——李圣耀
初心如磐篤志岐黃
少年時代的李圣耀生長于三晉大地,自幼目睹鄉鄰飽受心疾之苦。彼時山村缺醫少藥,一位冠心病老人因胸痛徹夜難眠的場景深深烙印在他心中。"若能以醫術護佑一方安康,此生便不算虛度。"懷揣這份質樸愿望,他考入山西中醫學院,自此踏上醫途。
求學期間,李圣耀尤愛研讀《血證論》《醫林改錯》等典籍,常與同窗徹夜探討"血瘀"理論。一次侍診經歷令他豁然開朗:某心絞痛患者舌質紫暗、脈象沉澀,導師以血府逐瘀湯加減施治,三劑后胸痛大減。這讓他深刻領悟到:"瘀血阻絡非玄虛之談,實乃可觸可驗之病機。"
中西并重淬煉鋒芒
2008年,李圣耀北上中國中醫科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在西苑醫院心血管中心,他親歷現代介入技術與古法湯藥的奇妙交融:急性心?;颊呓浘G色通道完成支架植入后,導師馬曉昌教授以益氣活血方調理,月余間患者竟可重拾太極拳練習。"冠脈復通為標,氣血調和為本",這一理念成為他日后臨床的圭臬。
為精研技術,他赴北京安貞醫院專攻冠脈介入。首次獨立完成造影術那日,導管室內熒光屏上蜿蜒的血管影像令他心潮澎湃:"現代技術如明鏡照見病灶,而中醫思維恰似引路明燈。"他將導師"虛在氣、留在瘀"的學術思想融入手術決策,開創性地提出支架術后"益氣通絡法",顯著改善患者遠期預后。
守正出新深耕血瘀
在山西中醫藥大學執教期間,李圣耀帶領團隊開展"從腎論治冠心病合并抑郁"研究。曾接診一位支架術后反復心絞痛的退休教師,患者伴嚴重失眠、情緒低落。他大膽突破常規活血思路,以六味地黃丸合血府逐瘀湯化裁,輔以耳穴壓豆調理。三月后復查,患者不僅心絞痛發作頻率減半,更重拾書畫愛好。"心腎相交,神志自安",這份病例后被收入《血瘀證與活血化瘀》專著,成為經典教學案例。
他主持的"清心解瘀方"研究更顯匠心:通過網狀Meta分析比較十余種活血注射液療效,運用網絡藥理學解析中藥復方多靶點作用機制。當這些成果登上《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時,他感慨道:"用現代語言詮釋古方智慧,方能讓千年醫理煥發新生。"
薪火相傳仁術濟世
"醫道傳承不在門戶之見,而在思維啟迪。"作為碩士生導師,李圣耀常帶學生深入呂梁山區義診。某次遇見心衰合并糖尿病的七旬農婦,他指導學生現場辨識絞股藍、鬼針草等草藥,配合穴位貼敷為患者緩解癥狀。歸途中山雨驟至,眾人護著藥箱深一腳淺一腳前行,他卻笑道:"昔年神農嘗百草踏遍群山,我們這點辛苦算什么?"
他尤為重視臨床思維的培養,要求學生晨起必誦《金匱要略》,查房時需用中西醫雙重視角分析病例。弟子牛楓楠在論文中創新提出"五臟共調"治則,他親自帶往全國學術會議匯報:"年輕人既要謹守辨證論治根本,更要敢于提出新見。"
砥礪前行再攀高峰
面對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浪潮,李圣耀展現出開放胸襟。他主導的"冠心病智能診斷模型"研究納入萬余例臨床數據,驗證算法準確率超85%,相關成果被納入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但在教學查房時,他仍堅持手寫醫案:"脈診之精微、舌象之變化,終究需要醫者親身感知。"
2024年春,看著自己指導的青年醫師在胸痛中心獨當一面,李圣耀欣慰之余更感責任重大:"中西醫結合絕非簡單疊加,而是要在生命觀、疾病觀層面實現融會貫通。這條路雖遠,但只要我們腳踏實地,必能讓更多患者受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